觀點投書:台灣GDP無法保一的三大病症

2016-05-09 06:20

? 人氣

準閣揆林全坦言,今年經濟成長率難保一。(陳明仁攝)

準閣揆林全坦言,今年經濟成長率難保一。(陳明仁攝)

日前,準行政院長林全在受訪時,表示:「根本關鍵還是在出口、投資問題……,GDP保一恐怕做不到。」檢視台灣的出口情況,台灣至今年三月,出口已經連十四黑,經濟部尚未釋出今年四月的出口貿易額,但從之前的預測來看,情況不樂觀。台灣有一項製造業的指標可供參考,即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簡稱PMI),以四月份為準,從2013年到2016年,指數呈下降趨勢,儘管維持在50以上(50以上為經濟擴張,50以下為萎縮),倘若看從2013年至今的曲線走向,不難發現乃呈現下滑(參見圖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資料來源:國發會 景氣指標查詢系統
資料來源:國發會 景氣指標查詢系統

那麼,不禁要問為何如此?對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國家而言,其出口受全球景氣、國際政經情勢影響,IMF已經預估今年全球的經濟表現會較以往差,全球貿易將會「疲軟」。

談到國際政經情勢,不免要談到炙手可熱的FTA,FTA會為成員國帶來貿易創造或貿易轉移的效果,非成員國將被排擠,由此可知FTA是具有排他性的。故,台灣的出口積弱不振,除了全球景氣之因素影響外,可能還有FTA的影響在其中。

事實上,台灣的經貿發展,可能有三大病症,可分成主導者、投資與民間的病症:

一、主導者:政府效率不彰,缺乏格局性的思維

最近因美豬事件,使加入TPP的議題成為媒體寵兒,行政院方面亦有研議加入TPP之方案,評估正負面影響,盤點貿易自由化的落差程度,以期能符合TPP之門檻。而中華經濟研究院於2013年10月即釋出「我國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經濟影響評估報告」,表示影響評估報告早已出爐,可供研擬對策,為何拖到現在才有比較多的積極作為?況且,在此之前的美國-韓國FTA之談判與開放經驗便可當作是借鏡,每年美國會釋出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這些都是台灣能夠及早做好衝擊之因應與盤點貿易自由化落差程度的資糧,從此可見政府不夠重視,彰顯出效率不彰、缺乏格局性的思維之問題。

二、投資:外資投資的不友善環境

外資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除了傳統的成本、勞工、能源等等之外,有一項會納入重要的考量之中-政策的可預測性。一個國家倘若力圖積極洽簽FTA,勢必得遵照生效協定之內容,開放其國內的市場、放寬國內的產業法規與投資法規,拉近與另一個國家的經貿關係,創造貿易創造或是貿易轉移之效果。因上述這些,提供給外資一種政策的可預測性,至少外資能得知該對象國不會隨意變更政策的大方向。

台灣目前在洽簽FTA上遇到瓶頸,沒有重大進展,且台灣曾被點名「貿易自由化程度落後」,國內自主調整法規跟上國際協定的速度緩慢無比。對外資而言,台灣不算是一個外資的友善投資環境。再進一步討論,FDI流進台灣製造業的比例只有約26%至40%(40%還是偶爾出現的最高值),金融保險業約25%至37%。換言之,FDI有不小的比例是進來玩金融的,FDI要能發揮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價值須流進製造業與服務業,亦有技術與資本的移轉。再從FDI總額跟成長率看,台灣從2008年後表現不如韓國,顯示台灣真的該盡快急起直追。

三、民間:民粹而缺乏理性

貿易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會帶來FDI之增長,後統稱為貿易自由化)在台灣猶如一種魔咒,凡談到貿易自由化,好似避之唯恐不及,因貿易自由化後會對弱勢產業造成負面影響或對環境造成汙染,故不能讓其在台灣發生。事實上,此想法有種因噎廢食之感。的確,貿易自由化確實會對弱勢產業或環境有負面影響,甚至會造成結構性失業。然,這並非沒有解決之道,韓國有因應的配套措施,台灣亦有此道。台灣現在面對的國際環境與挑戰已不同以往,科技的發達、資訊的傳播與全球化讓世界瞬息萬變,台灣不可能獨善其身,應對此有基本的認識。

台灣GDP無法保一,恰巧帶出台灣長期面臨之漸趨嚴重的問題:主導者、投資、民間的三大病症。筆者有下列幾點建議:

1、加強傳遞相關資訊:廣辦貿易自由化相關講座,讓一般人了解此議題。

2、加強溝通:綜觀各國FTA洽簽情況,鮮少沒有反彈聲浪,政府該做的事情是加強與受害、受益產業業者的溝通,透過溝通找出降低影響之方案。

3、自主貿易自由化:國際上有多項FTA可供參考,不妨參考這些FTA,進行自主貿易自由化。台灣目前已有WTO的貿易便捷化協定(Agreement on Trade Facilitation),可從此開始落實,降低貿易成本,以期吸引FDI。

*作者為國際關係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