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多方視角下的「仁安羌戰役」是大捷?小勝?還是......

2019-03-31 07:00

? 人氣

2016年3月30日,張琦營長的紀念碑與新墓,也順利的在湖南祁陽──張琦營長的家鄉隆重落成。衛國英靈重歸故里,這對等待了70多年的張琦營長親友子孫來說是無上的榮耀,但對絕大多數參與滇緬戰役卻不幸在異域犧牲的中華將士來說,這只是一個英雄紀事的開始,還沒有結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迪威將軍代表美國政府贈勳孫立人將軍。(作者提供)
史迪威將軍代表美國政府贈勳孫立人將軍。(作者提供)

附註:

(註一):賓河發源於緬甸中部山區,由東北端的主源流與西南端的次源流兩股源流,自東往西流到仁安羌東北角以外處合流通過仁安羌北外側,繼續西向匯入伊洛瓦底江。賓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雨季河面寬約250~350公尺;旱季乾涸成為沙灘河面,最寬處超過300公尺。這些乾涸的河床,部分被圍墾耕作。賓河水面則收窄為10~15公尺左右,並緊靠南岸一側流過,水淺,可涉水而過。

參見──盧潔峰:《仁安羌解圍戰考》(解放軍文藝出版社),p401。

(註二)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仁安羌之戰】

(Ⅱ)中文《百度百科》之【仁安羌大捷】

(Ⅲ)中文《華人百科》之【仁安羌戰役】

(註三)參見──何世同:《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國防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7年6月)。

另依據國軍編制體系及實戰編裝功能,仁安羌作戰僅有113團一個團作戰,由團長劉放吾直接指揮。以領導關係而論,此役113團奉派調動等命令均為長官羅卓英所下,歸英緬軍司令史林姆(斯利姆)指揮,113團動向羅卓英亦隨時呈報重慶軍委會,師長孫立人奉命衛戍曼德勒,違令到仁安羌,不具備領導指揮113團條件。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仁安羌之戰/注釋2】

(註四)參見──田立仁:《也談仁安羌大捷》

(註五)參見──弗蘭克‧麥克林恩:《緬甸戰役: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1945)》(上海三聯書局),p46~47。
(註六)參見──弗蘭克‧麥克林恩:《緬甸戰役: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1945)》(上海三聯書局),p44。

(註七)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p1439。

(註八)參見──《史迪威日記/1941.12~1944.10》(北京文學出版社),p84~89。

(註九)史迪威接著幾天千方百計想堵住缺口,重新集結,統一計畫,並試圖按計新部署混亂的軍隊,但是潰敗已經勢不擋。沒有幾支中國軍隊是在他們應該陣地上,因且因為沒有卡車,也無法將士兵運到這些陣地上。「大約在4月18日臘戍有6..5萬加侖(約24萬升)的汽油和850輛卡車。」史迪威順便提了一句。可是這些卡車正忙著將物資運往中國,無暇顧及中國士兵。火車被阻截或者拋錨了,指揮官聯繫不到,軍紀已經渙散。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