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觀點:美中貿易戰將協議,台灣必須翻轉「以經圍政」

2019-03-18 06:20

? 人氣

川普將原本3月1日調高中國產品關稅的時程延後,「川習會」有可能在4月底舉行(美聯社)

川普將原本3月1日調高中國產品關稅的時程延後,「川習會」有可能在4月底舉行(美聯社)

美中貿易協議會在何時達成?川普於14日說:「我們會有中國的消息,無論怎樣,我們將在未來三到四週知道。」他還說,中國表現得很負責,也很講道理。又,川普也將原本3月1日調高中國產品關稅的時程延後,「川習會」有可能在4月底舉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治/經濟會決定一切嗎?直到現在為止,影響臺灣政經社最大力量是美國。在政治上,譲臺灣走上不統不獨的路線;在經濟上,是美國夥伴也是馬前足;在社會上,基本上是資本主義路線。但隨著美國國力勢蹙,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骨子裡是一致但用字差異,就可見一般。

美中貿易戰的肇因是甚麼?其實就是「美式」與「中式」全球化之爭。全球化(Globalization)係於1492年開始形成,西元1800年前是「全球化1.0」,把世界由大尺寸縮成中尺寸。推動「全球化2.0」(1800~2000年)的主力源自財力雄厚的跨國企業,把世界由中尺寸縮成小尺寸。而從2000年迄今仍未結束的「全球化3.0」,就是把世界由小尺寸縮成微小尺寸,是一場資訊與知識經濟的革命。

全球化會帶來空間的演變嗎?包括:1.現實與網路空間、實體與虛擬空間,以及地方與流動空間。2.世界城市之間與城市之間,發生財富-權力-空間之間的極化。3.世界様貌轉變:鉅型城市(城市鏈)形成,內部藉由軌道(主要是高鐵)來連結。

本文以為,「一帶一路」就是中式全球化,是「國家資本主義」,也是「社會型的資本主義」。或許它本不是什麼偉大策略,只是為因應「千禧年」過後,美國消費減退的策略;可是經過2008年金融風爆及2013年中國大陸的刻意包裝出臺,卻釀成中美貿易大戰,中國可能始料所未及?

一帶一路。(美聯社)
一帶一路重新包裝成「中式全球化」却釀成中美貿易大戰。(美聯社)

美中貿易的攻防核心有哪些?無非就是:1.全球化與IT(資訊科技)及5G→國界消失→城市成為全球化連結節點。2.時空壓縮→有助於大範圍地理空間的運送與活動碎片化→不平均地理理論→美國是世界的「研發中心」,而中國卻是世界的「製造中心」。3.各城市之間及城市內部極化,因IT技術更為強化→造成財富·權力·空間的極化→世界各城市之同質性遠大於一國內部區域的相類似。

美國的核心政策是甚麼?始終是「美國優先」。美國於2次大戰為掌控世界經濟,先後成立:1.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2.世界銀行-金融,3.WTO(世界貿易組織)-美國設計操作規範,美國幾乎都擁有否決權。

在美國武力支持下,美金就是世界貨幣,例子不勝枚擧:1.於1973-1974年及1979-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美國購買石油並不需付現,而是由IMF信用保證,石油輸出國最終將「油元」匯到紐約投資。2.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被迫升值2倍,致日本陷入「沈沒廿年」。

接著又美元升值與貶值,將內部經濟問題輸出世界各國,導致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爆。這些經驗讓華爾街相信IT(資訊科技)、 電子空間和金融結合,可以在不生通貨膨脹下引導經濟成長,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即是個中高手。過度相信金融操作也是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經濟特色,或是機緣或過於自信,以消費帶動經濟成為小布希時代的特色,終於爆發2008年的金融危機?!

眾所周知,美國金融危機後,美國傾注4兆美元到金融市場,中國投入4兆人民幣到國內基礎建設。結果,中國城鎮化及互聯網+生態體系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引擎。美國的4兆美金,因國內缺乏市場,転溢注到中國等金磚5國,一開始這些國家經濟升溫,但美國一停止QE後,馬上變成泡沫,所以2015年美中關係卽已惡化!

有中式全球化,但並無「韓式全球化」啊!高雄市長韓國瑜應很淸楚,高雄是屬於內需產業,並未連結到全球產業鏈。唯一機會,就是兩岸產業連結,並藉此搭上國際發展軌道,觀光產業就是如此。所以韓市長於上月17日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預定22~28日訪香港、澳門、深圳、廈門,規劃將參訪當地市政建設、訪企業,並簽訂農漁產品訂單。

20190315-高雄市長韓國瑜15日出席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鄭士維選前之夜。(簡必丞攝)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立委補選過後的三月底將訪問陸港澳。(簡必丞攝)

筆者認為,美中貿易戰的形成原因乃在:美式全球化與中式全球化之爭,而全球化會造成城市化,這個全球化城市難免造成財富、權力集中和空間分佈不均之現象。何況企業的國際化競爭,需兼顧「特色差異性」與「價格戰」,這正是美中貿易戰的癥結。

中式全球化的影響是甚麼?西方不再是資本主義起飛的唯一地方。全球化後,除了有10億人口脫離赤貧外,科技發展將遍及全球更多地區。筆者認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增長速度,在「已開發」與「發展中」國家皆走向趨緩。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蛻變,似使某些國家的發展脫離原有軌道。

未來在政治上,臺灣當然希望維持臺灣獨立自主。經濟上,希望「幸福安康+再發展」。但這兩者又相互影響,又與地緣政治牽連,這就是島國命運!如果沒有政治價值,大國就不肯給予支援;沒有經濟發展,政治就更難自主了,真是煎熬了臺灣的走向了?!

「以政帶經」和「以經圍政」的比較?這6、70年來,臺灣社會發展的驅動,無疑是以政帶經。沒有韓、越戰,亞太經濟不會飛躍發展,日本不會快速恢復戰前經濟。沒有日本經濟飛漲,亞洲4小龍不會成為美國的產業鏈。美國的「聯華制俄」政策,導致中國1978年的現代化飛躍成長,成為亞洲經濟「新引擎」;臺灣不加入此行列,經濟有可能落後,説明「以政帶經」的重要性。

反過來説,如果「以經圍政」可以不斷打著經濟牌,蘊涵著當地經濟的確不好,需要經濟保持尊嚴,臺灣現在情況正是如此,似乎意味「需要翻轉了」!

*作者為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及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