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還是革命?溫暖的床還是街頭?布萊希特的《夜半鼓聲》響徹台北城

2019-03-10 14:00

? 人氣

「常非常喜歡,它的呈現跟我的預期不一樣!」,64歲的李女士如此說。另一方面,她发現該劇的呈現方式和京劇有些似曾相識的地方,比如劇情進行中的搬動道具或是布景擺設非常簡單。李女士雖然不熟悉西方戲劇,卻一語道破布萊希特最著名的「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而這個效果據說是受到中國京劇的一些表演藝術的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7歲的中學生吳柏宏也非常喜歡這出戲。他稱,該戲提供了許多思考和選擇的可能性。比如最後的歌曲裡提到男主角一支腳踏在火車上,一支腳卻還踩在月台上,身上還掛著手鏈和腳鏈,可見其內心的復雜和沉重。吳稱,整出戲讓他陷入思考之中。30多歲的上班族陳惠芳直稱,「聲光效果很棒!」。其實舞台上除了音樂、強光、煙霧,還有性愛動作,震撼整個觀眾群。

夜半鼓聲 響徹台北

布萊希特的劇作《夜半鼓聲》連續三個晚上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場場座無虛席。該劇是布萊希特1919年24歲時完成的作品,1922年首演。近百年之後,德國新銳導演魯賓(Christopher Rüping)指導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重新演出。2018年時,魯賓的這處戲被素有「德語戲劇奧運」之稱的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從3000多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劇作中選出,成為年度10大巨作之一。

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描述第一次大戰期間,女主角安娜以為愛人克拉克(Andreas Kragler)已死,聽從父母的話,嫁給沒打仗卻從戰爭中獲取暴力的商人。然而克拉克並未戰死,回到柏林後投身革命,成為革命領導人物。在一場革命行動前,女主角回心轉意,克拉克於是面臨抉擇:愛情還是革命?溫暖的床還是街頭?

愛情還是革命?思考再思考

愛情還是革命?據導演魯賓的說法,德國人多半會選擇愛情,放棄革命。至於他本人究竟持什麼樣的看法?他坦承他不知道,並稱,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做這部戲的原因。他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他認為很難作出決定,因為在不同的時空條件和心境下,不同的人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

如17歲的吳同學所言,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舞台劇。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周靜家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布萊希特一向要求觀眾要違反傳統的看戲習慣,看戲時不要「入戲」,不要將感請放進戲裡」。布萊希特要求觀眾要「冷靜」的看戲;演員則不能使用催眠的手段,使得觀眾隨著他們的表演又哭又笑。觀眾應保持「清醒」,看戲時培養「批判能力」。周靜家稱,布萊希特最後的目的是要讓觀眾踏出劇院後,有能力從事社會運動,甚至去革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