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重感覺而遠實質的台灣,獨立書店難矣哉

2024-03-26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普遍存在一種心態:重感覺而遠實質。(美聯社)

作者認為,台灣普遍存在一種心態:重感覺而遠實質。(美聯社)

文化部聘用的「獨立書店訪視員」白目發文說自己不想逛獨立書店,因為不想買書,有需要的話去圖書館借書就好,而只逛不買的話不好意思,所以不如不逛,或者找商場中的連鎖書店,言下之意,這樣比較不會有壓力。--這該怎麼形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太陳腐了,不如說是在加油站抽菸,氣爆百里吧。然而文化界同仁罵完,少不得又要檢討一下獨立書店與文化事業的困境到底該怎麼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於是想到一個令人難堪的老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獨立書店嗎?」這個問題應該改一下,不,改兩下。第一下是把「需要」改成「想要」,第二下是把「那麼多獨立書店」改成「有很多獨立書店、於是文化很多元很茂盛的感覺」。

很多人想要的其實只是那種感覺,而並不真那麼需要有那些書店杵在那裡,就算要,也是「己願他力」的要,就是不該靠我去消費養活它,而應該靠別人去消費,或者讓有錢人和政府去包養起來。這種心態也已經有好多人講過了,講完還是沒用,因為我們不想改,相反的,我們或許還希望找機會上下交相賊一下,拿點紅利。

然而認真檢討的話,我會想談談我過去察覺到的,台灣普遍存在的一種心態:重感覺而遠實質。

十幾年前我觀察到,台灣人口語經常習慣加「感覺」,這裡就是XXX的感覺、這首曲子就是C大調的感覺。明明就是C大調沒錯,也要講「C大調的感覺」。一種說法是這樣講,語氣比較軟,不會那麼斬釘截鐵冒犯人,對自信不足的人來說比較舒服;我的想法則是,這裡有一種「重感覺而輕實質」的文化慣性與思想慣性--現在想想,應該改成「親感覺而遠實質」:我們沒有輕視實質啊,實質當然很重要,只是我不太想自己真去沾它。

具體說來,也很好理解,我就講一個最大的:「想要獨立的感覺,但不想真的獨立」。真獨立了就有一大堆難題,你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所以我們下意識就會停留在「獨立的感覺」這一階段,作各種不同的、另類的、異質的「想像」,我們就可以繼續保持「在路上」的美好精氣神、戰鬥身心靈。(再次強調,當你看到誰把「想像」這樣當名詞用,十有八九可判定為假掰)

這種心態,形諸口語,就是「XXX的感覺」。不確定比確定好,不知真假的比真的好。我一開始對此有點不屑,但後來我就改了:它是這麼的普及,這麼的根植於本島的生存環境之中,我們就不應該只是嘲諷它。我們可以嘲諷,但比起嘲諷,更該做的,是擁抱它,一起來做它的生意,把它去到盡。

你看獨立書店之類,不就是,賣感覺的,活得比賣真貨的好。這當然不是說真貨不好,而是,比起賣感覺的,真東西缺少了一些「真東西的感覺」,以下套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