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讓民進黨坐立難安的烈士魂-施明德

2024-01-18 06:20

? 人氣

施明德被譽為「台灣的曼德拉」,但他也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資料照片,蔡親傑攝)

施明德被譽為「台灣的曼德拉」,但他也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資料照片,蔡親傑攝)

施明德日前去世,他一生的貢獻無法用「前民進黨主席」窄化,畢竟施明德堅毅不妥協的作風,可說是讓民進黨一直如芒刺在背、尷尬的存在;然而,若尊稱施明德是「台灣曼德拉」,這卻又是何其沈重的讚譽,台灣版的「大和解運動」,將施明德釘在「台奸」的十字架上,這也正是台灣民主運動從開闊到狹窄走向仇恨政治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台灣這幾年的「政治正確」標準而言,施明德的一生實難以界定,作為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的叛亂犯,這是民進黨政府時期的光榮勳章,如果施明德在第一次做牢時就去世,他的歷史定位將成為民進黨政府願意接納的「白色恐怖政治犯或受難者」,但即使這一點,他都和綠營當道格格不入。

自許是反抗者的施明德受訪時曾說,「我們對228事件的解讀都是錯誤的,當時那些勇敢赴死的烈士並不是受害者,他們都是民主的魂魄,但台灣人至今不願面對真相的原因在於,已習慣長期被統治,且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祖先是『造反者』或『叛徒』,因此稱他們為『冤魂』,也比較容易博得同情。而另一方面,現今的掌權者,同樣也不願認同這段抗爭者的過往,因他們擔心,人民會因此模仿,所以不願談論『烈士』。」

正是因為血液中的反抗者精神,施明德才會在坐牢15年出獄後再度涉險投入黨外運動,這次的後果就是台灣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美麗島事件;施明德的一生之所以和台灣民主運動生死交關,在於他帶領美麗島運動起的幾個WHAT IF,第一個WHAT IF,如果沒有施明德的投入,將黨外運動與群眾運動結合,美麗島運動有可能聲勢快速升高、最後遭到當局的打壓嗎?當時有一種聲音認為,因為當局透過震壓美麗島運動而趁勢羅織了已逐漸嶄露頭角的黨外菁英,美麗島運動繼二二八事件後再度造成黨外運動的重大挫傷;然而,歷史證明,當時已是「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民主前夜,從美麗島事件的大逮捕到令人動容的美麗島大審,都成了催生民主的火源。

第二個施明德跟台灣民主的WHAT IF,就是施明德1995年擔任民進黨黨主席時在美國舉行國際記者會,發表「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的重大宣言,當時曾為施明德分析華府戰略的陳文茜表示,施明德知道,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必須賦以新的詮釋,否則美國會用盡各種方法,阻止民進黨執政。施明德這一段談話後來成為民進黨重要文件《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的藍本,排除了民進黨執政將推動台獨的罩門,終於帶來2000年的政黨輪替。如果不是頂著台獨光環的施明德踏出第一步,為民進黨排除了反體制(不承認中華民國卻要參選中華民國總統)的危機,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是否能如此平順,就是一個大大的WHAT IF。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