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四○年:鴉片戰爭還是白銀戰爭?:《白銀帝國》選摘(4)

2018-10-02 05:10

? 人氣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心中的民族傷痕⋯⋯和所有的戰爭一樣,鴉片戰爭充滿不同角度的叙事以及扭曲和遺忘,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國因此被強行拽入一個陌生而急劇變化的全球化時代。」(資料照,取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心中的民族傷痕⋯⋯和所有的戰爭一樣,鴉片戰爭充滿不同角度的叙事以及扭曲和遺忘,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國因此被強行拽入一個陌生而急劇變化的全球化時代。」(資料照,取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鴉片戰爭不僅是中國歷史轉型的一個重要事件,更是不少國人強國情感的來源。然而,歷史並非由單一事件決定,對於鴉片戰爭或中英戰爭,我們的認知未必足夠,不同的立場往往導致不同的論斷,尤其是這無法不帶情感審視的歷史事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鴉片的魅惑和它自身的效應一樣令人迷惑不解,對於中國如此,對於世界也是。鴉片是藥品還是毒品?鴉片成癮源自東方還是西方?鴉片吸食是道德問題還是經濟問題?這場戰爭是鴉片戰爭還是白銀戰爭?……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導致另一個問題的產生。鴉片是戰爭的引線,更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道德焦慮與民族隱患的雙重隱喻:外來的鴉片帶走了中國的白銀,而中國留下了「東亞病夫」的世界印象,甚至吸食鴉片上癮也成為中國輸出的惡習。鴉片進而成為身分的象徵,從晚清到民國,很多軍事政權都與鴉片有著重要的關係。在鴉片名下,中國成為帶有道德瑕疵的被迫害者。

在這一點上,李鴻章的看法不無洞察力。他於一八八一年致信英國禁菸協會,如是表示:「中國從道德的立場看待這個問題,而英國是從財政的角度來看。」這一看法或許並非其個人見地,一位曾國藩的幕僚也認為,「英夷志在貿易,原無窺竊之意,故朝廷以大度容之,迨後求進城,即嚴拒之矣」。

鴉片戰爭起源於貿易,中國與英國之間的關係因為茶與鴉片而連接在一起,中間的渠道是白銀──人人都難以拒絕貴金屬的誘惑,不僅中國人不喜歡白銀流出,西方人也不喜歡。早在中國人抱怨「漏銀」之前,西歐對白銀的流出就持批評態度,鴉片作為一種走私貿易應運而生與此相關。

兩江總督李鴻章
 「李鴻章的看法不無洞察力。他於一八八一年致信英國禁菸協會,如是表示:『中國從道德的立場看待這個問題,而英國是從財政的角度來看。』」

鴉片戰爭其實也是一場白銀戰爭,甚至鴉片戰爭也被稱為通商戰爭,可見經濟因素在這場戰爭中的意義。最初貿易對於中國來說有利可圖,世界需要中國的絲、茶等物,中國人卻無意購買洋貨,茶葉貿易呈現「幾何級數」上揚,從一六八四年的五箱到一七二○年的四十萬英鎊,一八○○年貿易額高達兩千三百萬英鎊。英國則是中國茶葉的主要買家,據說茶葉有七分之一進入英國,而茶葉進口稅占到英國稅收的十分之一。

貿易背後則是貨幣的流轉,白銀隨著貿易的開展開始浸淫中國。據統計,流入中國的白銀從十八世紀六○年代的每年三百萬兩增至十八世紀八○年代的每年一千六百萬兩。貿易戰自古有之,現在看起來唇槍舌劍很激烈,過去更加赤裸暴力。英國的反擊來了,鴉片開始流入中國。隨著孟加拉鴉片有組織地進入中國,中國和英國的貿易往來鏈條從此演變為中國、印度、英國之間的三角貿易。除了東印度公司之外,英國及印度商人獲得東印度公司許可之後也開始在亞洲進行貿易,他們作為「港腳貿易商」(country merchant)在鴉片貿易甚至對華貿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也為日後的紛爭埋下伏筆。一八○○年進口到中國的鴉片是四千五百多箱,一八三八年則達到四萬箱,而中國從一八○○年開始禁止鴉片的進口──按照學者考證,所謂一箱鴉片,其長一公尺,寬、高各為○.五公尺,內有棒球大小的鴉片球四十個,大概是一百個癮君子一年的消費量。禁令之下,鴉片仍舊流行,貿易平衡也開始變化,十九世紀二○年代,每年有兩百萬兩白銀流出中國,到了三○年代,這個數字上升到了九百萬兩。

鴉片流入和白銀流出,引發各種危機感的討論,不過當時流行的主張是「一面加重關稅,一面提倡種植,拿國貨來抵外貨」,在日後看來不失為一個正常的貿易對策,但是所有領袖都希望更快的解決方案,道光皇帝的求快解決之法日後看來未必不是歷史的悲劇。

當時的官員其實私下也知道禁煙不易,但為了迎合道光皇帝多在表面主張嚴禁。這一邏輯在中國歷史上並非第一次出現,正如中國歷史上主戰派無論是否正確,總是在當時獲得民間支持、死後獲得歷史青睞一樣。正因如此,當主張禁煙的林則徐出場之際,道光皇帝非常滿意,委任從來沒有辦過「夷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

與此同時,英國方面也有了變化。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生於北京圓明園,他也就是日後的咸豐皇帝;同年,東印度公司壟斷權廢止,英國人奉諭指派一個大班(所謂大班,最早來自粵語,是處理商務的經理的統稱)。以往中國海關通過與大班交涉而管理英國商人,而東印度公司壟斷權廢止後,不僅港腳貿易商在中英貿易中更為獨立且掌握話語權,而且英國指派的大班角色有了變化,即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商人,而是具有政府授權的官員,「總監督所奉的指示是一方面要盡一切努力去遵守中國的各項規章和尊重中國的一切成見,同時又不許求助於英王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卻要他採取步驟把他自己由一純商務監督──中國人心目中的大班身分──變成一個代表英王的使節身分,這又勢必要破壞中國的一切規章和觸犯中國的一切成見」。

情勢變化並沒有為清政府所覺察,對於中國來說,商務總督只是又一個大班或者蠻夷的頭目(所謂「夷目」)。矛盾之下,衝突開始,尤其是強硬的雙方交涉頭目各自登臺,這邊是林則徐,那邊是查理.義律。

一八三九年年初,廣州宣布禁吸鴉片,三月十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他次日命令外國人交出鴉片,隨後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三月二十七日,當時的商務總督義律命令英商搬出所有鴉片,英國臣民離開廣州,禁止英商貿易。

拋開雙方針鋒相對的說辭,日後一個美國歷史學家描述這段歷史是一場稀奇古怪的戰爭。當義律一方面慫恿英國毒販向林則徐交出一千七百噸鴉片,另一方面則保證英國政府會賠償其損失,於是故事結尾最初似乎看起來很完滿:「林則徐收繳了鴉片,義律保全了面子,也維持了茶葉貿易,而毒販們則為毒品得到了最高的補償(加上利息和運費)。每個人都是贏家。」然而,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贏家並不包括英國首相墨爾本,他需要彌補毒販們的損失──就為了兩百萬英鎊,在遊說以及壓力之下,堂堂首相竟然「別無選擇」,先付清這筆錢,再派出遠征軍前往中國,追繳損失。

接下來的歷史演進或許大家都已經熟悉,但細節未必清晰。從馬士的大事記載來看具體發生了什麼?

「一八三九年七月七日,林維喜在香港鬥毆中被打死。八月二十五日,英國人被驅出澳門。八月三十一日,林欽差號召村民武裝起來。九月十二日,西班牙雙桅船『米巴音奴』號在澳門被焚。十一月三日,穿鼻洋的海軍行動。戰爭開始。十一月二十六日,宣布永遠禁止英商貿易。

「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穿鼻洋海戰並占領大角頭。遂即停戰。一月二十日,義律與琦善簽立協定。割讓香港。一月三十日,中國政府不承認該協定。二月二十三日,重啟敵對行動。二月二十五日,布告對於獲取英國人的首級懸出賞格。二月二十六日,經過戰鬥占領虎門。三月二十日,停止敵對行動,重新開放貿易。四月三十日,英國政府宣布取消一月二十日的協定。五月二十一日,廣州戰事重起。五月二十七日,協定簽字。贖取廣州城。六月七日,香港宣布為一自由口岸。六月十四日,香港初次出賣土地。八月十日,唯一的全權公使璞鼎查爵士到來。八月二十六日,攻取廈門並予占領。十月一日,攻取定海並予占領。十月十至十三日,攻取鎮海和寧波並予占領。

「一八四二年二月十六日,宣布香港為一自由口岸。定海也宣布為自由口岸。二月二十七日,英國政府機關移往香港。五月十八日,攻取乍浦;滿洲駐防軍隊損失嚴重。六月十六日,攻占吳淞砲臺。六月十九日,占領上海。七月二十日,攻占鎮江,滿洲駐防軍隊被殲滅。八月九日,全權公使到達南京。八月二十九日,簽訂《南京條約》。

「一八四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交換條約批准書。宣布割讓香港。七月二十二日,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十月八日,簽訂《虎門條約》。十一月十七日,上海開放對外通商。」

禁煙最為激烈的林則徐和道光皇帝,都是歷史的輸家,最後兩人鬱鬱而終。雖然兩人在生前身後都獲得不少國內認同,但不可否認,兩人受限於認知,良好的意願並不意味著站在歷史前列。從英國角度來看,除了鴉片的利潤,同時也保持了貿易通暢,二者都與白銀有關。蔣廷黻認為,就世界大勢而言,戰爭是不能避免的,無論被我們稱為鴉片戰爭還是被英國人稱為通商戰爭,兩方面都有理由,「關於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狀:我攻彼守。關於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

回看馬戛爾尼早年的和平外交努力,不禁令人感嘆,清朝拒絕談判或許是戰爭不可避免的開始。更為接近事實的看法或許正如蔣廷黻所言,「英國在華的目的全在通商,做買賣者不分中外古今,均盼時局的安定。英政府的行動就是我們所謂的『將就了事,敷衍過去』」。鴉片戰爭的開始,今天看來是必然,當時卻有偶然之處,其實也與英國人貿易不利、執意追回被焚毀的鴉片相關,這是兩種文化的衝突,也是兩種觀念的碰撞,或許從兩邊切入,才能更全面地了解。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心中的民族傷痕,日後英國人對此一直淡化處理,雙方的了解當時就充滿了無知與誤讀。正如大清皇帝在打了兩年多戰爭,花費無數人命、白銀之後,才想起來問前線大臣,英國到底在什麼地方?直到今天,我們對於鴉片戰爭知道得還是太少,和所有的戰爭一樣,鴉片戰爭充滿不同角度的叙事以及扭曲和遺忘,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國因此被強行拽入一個陌生而急劇變化的全球化時代。

*作者徐瑾為中國經濟學者,現為英國《金融時報》旗下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著有《有時》、《印鈔者》、《凱恩斯的中國聚會》,本文取自作者新著《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