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中共重視對台工作,却對台灣懵然不知

2022-02-06 05:50

? 人氣

這位台籍學者提出的兩點,是當時海外台灣人對中共推動「統運」的關切所在。如果台籍人在大陸,也同當年在台灣那樣受到排擠,如果統一後台灣人仍是「二等國民」,那麼叫台灣人如何接受統一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等國民」的說法,其實已經較為溫和,台灣人當年的身份意識,是作家吳濁流在1946年寫的《亞細亞孤兒》。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不被視為日本人;個人到了中國大陸,不被視為中國人;戰後台灣人敲鑼打鼓歡迎國軍來台,結果迎來二二八事件,此後台灣人只能自稱為本島人,不能稱「台灣人」,在軍公教系統都由外省人掌權的情形下,台灣人確實是「二等國民」。而周恩來對此渾然不知。

當時台灣人的心結,是台灣在歷史上一直被外來政權所統治,從來沒有真正由台灣人當家做主,且別說民主制度了,就連自主也從未有過。滿清與日本交戰打輸了就割讓台灣給日本,二戰後戰勝國就決定把台灣交還中國,國民黨在內戰中戰敗了就把中央政府遷來台灣,並在台灣實施戒嚴,使台灣的自由和法治比日治時更不如。台灣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完全沒有自己的角色。

六十年代中期中國掀起學毛著高潮,接著是文革,西方的左傾思潮有了毛派,台灣也有追求社會主義理想的知識人。歐美的台灣留學生和學者,有不少人仰望「紅星照耀的中國」,以為可以在宣稱「人民當家做主」的中國大陸奉獻自己,甚或想促進台灣與大陸的統一。在釣運漸告平息後,1982年我在美國訪問了七位曾經受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熏陶的知識人,談他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其中之一是1966年10月在文革剛發生時,偕同妻子陳若曦從歐洲申請回中國服務的段世堯。兩夫妻在文革時的中國生活了七年,兩個兒子在中國出生,全家於1973年申請離開中國,到了香港,陳若曦在香港寫下了轟動一時的文革小說,蜚聲國際。其後全家移居北美。

段世堯1959年從台灣到美國留學,在美國讀了許多關於中國的書,最受影響的是斯諾的《紅星照耀的中國》。在約翰·霍普金斯讀博士班時,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同住。1960年,在事先安排下,楊振寧、楊振平到瑞士,與他們的父親、從上海來的楊武之家人團聚。楊振平同段世堯講中國的事,讓他很感興奮。接著他與一些同樣嚮往中國的台灣學生組織讀書會,在相互鼓勵之下決心「回歸」中國。

1966年回中國服務的段世堯(右)和陳若曦(左)。(作者提供)
1966年回中國服務的段世堯(右)和陳若曦(左)。(作者提供)

七年在中國的經驗,個人的專業、能力完全無機會發揮,貢獻「幾近於零」,雖然因為是台灣同胞而沒有受到很大的政治衝擊,但眼看到的中國政治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社會上無止境的批鬥生活,使他感到極度恐懼。起先還一直想說服自己留下來,但越來越覺得在這種制度下再也過不下去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