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中國賺到錢?

2014-05-22 17:11

? 人氣

經濟成長放緩、製造成本高漲,「中國收成股」逐漸落漆,在1533家上市櫃公司中,高達76%企業都投資中國,卻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賺錢,更令人擔憂的是微利化,台商的利潤率逐年下降,尚未止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財務報表是一面照妖鏡,誰在中國賺錢?靠技術、製造、還是財務操作?
誰又在中國賠大錢?哪些公司正大力投資中國等等?均可作為業界指標。
績優企業如台積電、台達電、大立光的中國獲利貢獻度,亦反映長遠的策略規畫。
中國經濟的變化,是危機,也是轉機,上市櫃公司的盈虧真相,正可作為決策依據。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勞工意識高漲,卻又是台商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投資中國金額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全球最高,中國的變化,不但牽動台灣經濟命脈,也和1533家上市櫃公司連在一起,這些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變化、盈虧真相,述說了台商的際遇和困境,也指出未來的趨勢與方向。

賺錢的不到半數
投資增多 回收減少

根據2013年財報,在1533家上市櫃公司中,高達1170家、占比76%企業轉投資中國,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公司中,只有不到一半、49%公司(576家)賺錢,去年共賺進2365億元;另外43%企業(533家)賠錢,虧損557億元,整體呈現大賺小賠的現象,認列的淨利益為1808億元。

再看投資成本,上市櫃公司砸下真金白銀,從台灣匯至中國投資的總額不斷增加,一一年1.27兆元、一二年1.42兆元、一三年1.68兆元,這只是投資的本金,還不包含當地獲利再增資的部分。

投資增加,獲利卻不如人意,中國製造業微利化、產能過剩的問題,正具體地反映在上市櫃公司的數字上,去年認列自中國轉投資的獲利1808億元,雖然比一二年的1755億元成長,但仍未超越一一年的1838億元,利潤率愈來愈低,頗為符合中國成本高漲、出口疲弱的現實。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中國過去是台商的工廠,但是近年力推製造國產化,反而變成台商的對手,過去在石化、鋼鐵業已經看到中國業者取代台灣進口,這一波輪到資訊電子業,從外銷訂單可以看到,最弱是面板業,原本從台灣進口的,被中國取代,「中國的政策就是希望出口、進口平衡,不再追求出口成長」。

如果單純計算中國投資報酬率(認列淨損益/匯出本金),從一一年以來數字分別是14.47%、12.35%、10.76%,報酬率逐年下滑,微利化趨勢一點也沒有改變,利潤低的背後,當然是風險增加,抵抗金融、經濟、政治風險的能力下降,值得投資人警惕。

當然,財報上的「轉投資大陸損益」,也暗藏玄機,《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作者羅澤鈺會計師表示,投資人閱讀時先看轉投資明細,如果對造投資架構很複雜,損益數字的真實性就得打折,尤其轉投資大陸的公司,持股比率都不高,財報的風險就提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