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文(上):陳水扁的冒進台獨傷害了台灣

2017-09-03 06:20

? 人氣

本書敍事的基本架構是「可以確定的是,中美進一步擴大衝突,短兵相接的可能性不容小覷。」換句話說,中美雙方都難脫出修昔底德陷阱;而兩岸之間國族主義情緒的對立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與中國崛起,以及人權自由的緊縮而持續上升。書的前十二章,描述的是一九九六年到二○○八年台海緊張;十四、十五兩章刻劃的是二○一六年到二○一七年的台海僵局;中間插入陳、馬英九一段兩岸關係和緩喘息時間的第十三章。整本書涵蓋了前後三十年,其間砲艦往來互別苗頭、政客權變浮沈、國家政策左拐右彎、兩岸國力消長上下,真是變化多端;但大家終將發現所有英雄、豪傑、政客、學者說客各顯神通、互相角力精彩演出,僅是政經大架構下的歷史大戲的道具芻狗。當我們把二○○八年前十二年和二○一六年後短短一年多互相對照,看盡書中生動情節後,更覺大結構之嚴峻令人直冒冷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現實主義的理念下,作者頗有和台北長期流行的主流論述相反的觀點,例如他強調「必須承認台灣的民主發展將其推上與中國分離的道路上」,這就和「只要民主就好,不談統獨」的好形象主流論述格格不入 ;他還說「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不會交戰」並不符合事實,也與冷戰結束後當道一時的新自由主義迥然異色。他這樣說,雖然極不討主流論述之喜,卻讓我們更能看到事情真相,令我們不再迴避事實。

固然作者描繪的結構和趨勢迄今仍然難找到加以推翻的有力反證;但就像作者在序言中謙虛地說道:作者的「出發點」雖然有他的「背景、偏見和看待議題的方式」,但卻是「有啟發性」的。因此,從一個台獨運動者的出發點,以下,我也試著提出一些沒有被作者提到或和作者不完全一致的觀察,既做為讀後心得,也希望能做為讀者在閱讀本書時的補充或對照參考。

一、後冷戰與台灣國際地位的復權

在冷戰後期,美國為了聯中制蘇戰略,以犧牲台灣做為代價,形成《中美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架構成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典範。在這個典範中,台灣備受委屈,被當作一個事實的,但不被予以國際法承認的國家。台美關係只能維持為非官方的、純民間的關係,彼此官署互不往來。然而,冷戰結束後,台灣很自然地,但非常緩慢地走上國際地位復權之路,這也是本書作者「天安門後台灣的未來充滿轉機」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像。(取自pixabay)
天安門廣場。(取自pixabay)

天安門事件後原先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的各國和台灣的雙邊關係雖然一直没有提升到正式邦交的程度,但以一九九四年美國柯林頓對台新政策而言,台美間一般的部長、官署已經可以互訪,AIT也取得完整領事簽證權,雙方已不再是《台灣關係法》所規定的純民間關係,而是提昇「準官方」關係了。至於軍事上,由F-16軍售開始,雙方軍事交流關係持續上升;同時因為冷戰結束而形同被遺忘的《美日安保條約》也重新被搬出來,並賦予「新指針」,還把台灣納入「周邊有事」的範圍,美日「圍堵架構」隱然復活,伴隨著中美準同盟關係也持續強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