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文(上):陳水扁的冒進台獨傷害了台灣

2017-09-03 06:20

? 人氣

前總統陳水扁與前副總統呂秀蓮於2000年就職。(資料照,總統府官網)

前總統陳水扁與前副總統呂秀蓮於2000年就職。(資料照,總統府官網)

康培莊教授說川普是外交事務門外漢,他的上台為美中台三角關係增添了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確實,一開始他就破紀錄地和台灣的蔡英文總統通了電話,還質疑美國奉行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不是明智;接著在川習通電話後,川普又對蔡英文語出嘲諷;然後還一再對歐巴馬時代美艦的南海「自由航行」喊停;但也約略在同時,他的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對台灣表達了比歐巴馬政府更強烈支持的態度,也不客氣地指責北京的南海措施;再來是美艦接連開進中國宣稱的南海礁岩「領海」內,機艦還飛掠台海中線,對應著中國戰機、航母持續性地繞台威懾。政策令人捉摸不定,也令人不安。

川蔡2日通話,打破40年的政治慣例,其「商人思維」是否僅限於在商言商?是對中共的挑釁抑或是「政治素人」對現實的不滿?(取自Donald J. Trump臉書)
「川蔡通話」打破40年的政治慣例,其「商人思維」是否僅限於在商言商?是對中共的挑釁抑或是「政治素人」對現實的不滿?(資料照,取自Donald J. Trump臉書)

在太平洋這岸,奉行「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政策的蔡英文,謹慎、低調到不行,兩位總統行事風格對比鮮明到這程度真是稀奇有趣;然而更離奇的是,蔡英文這樣低調,兩岸關係的緊繃程度竟然遠遠超過時時嗆聲「一邊一國」要制憲公投的陳水扁時代,氣氛離奇乃至詭異。在這樣的氣氛下,康培莊教授出版了《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這本精釆的作品。

這本書初版印行的時間是二○○六年。英文書名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玩火:悄然逼近的台海戰爭)遠遠比中文書名來得令人驚心動魄多了,二○○六年原書描述的是一九九五台海危機到陳水扁總統末期,台美外交危機時吹襲在美、中、台間的強風巨浪。這個風浪在馬英九上台執政期間一時平息,於是台海出現了號稱一甲子以來最和平的一段時間,在原書初版的十一年後,兩岸間湧現新一波動盪之時,這本書增訂推出,由康培莊補上二○○七年至今的一大段發展。

書的增訂出版,扣緊了令人緊張焦慮的情勢,在二○一七年版前言裡,作者甚至以「戰爭之火正在逐漸燃燒」這句話做為結語。有趣的是,雖然許多美方人士盛讚馬英九開創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和平的兩岸關係,但在康培莊教授看來,這和平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短暫的意外。理由是中國的崛起,將命定地和美國共同構成互爭雄強的修昔底德陷阱,就像德國的工業成就促使德皇挑戰英國霸權一樣,屆時夾在中間的台灣勢被捲入。如今作者補上迄今這一段,看來大有印證二○○六年出書時對趨勢先見及所言不虛的意味。作者在原序中介紹了他一九六三年來到台灣親見台灣創造民主化和經濟起飛的「雙奇蹟」驚喜,並在這様的「出發點」上迄今共寫出二十六本關於台灣的專書。

二十六本書,二十六真是浪漫到令人感動的數字。然而,從浪漫出發,他的專書,多半寫的是冷峻現實的國際政治。於是,浪漫風情和現實主義精釆地交織在這一本大作之中。

本書敍事的基本架構是「可以確定的是,中美進一步擴大衝突,短兵相接的可能性不容小覷。」換句話說,中美雙方都難脫出修昔底德陷阱;而兩岸之間國族主義情緒的對立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與中國崛起,以及人權自由的緊縮而持續上升。書的前十二章,描述的是一九九六年到二○○八年台海緊張;十四、十五兩章刻劃的是二○一六年到二○一七年的台海僵局;中間插入陳、馬英九一段兩岸關係和緩喘息時間的第十三章。整本書涵蓋了前後三十年,其間砲艦往來互別苗頭、政客權變浮沈、國家政策左拐右彎、兩岸國力消長上下,真是變化多端;但大家終將發現所有英雄、豪傑、政客、學者說客各顯神通、互相角力精彩演出,僅是政經大架構下的歷史大戲的道具芻狗。當我們把二○○八年前十二年和二○一六年後短短一年多互相對照,看盡書中生動情節後,更覺大結構之嚴峻令人直冒冷汗。

在現實主義的理念下,作者頗有和台北長期流行的主流論述相反的觀點,例如他強調「必須承認台灣的民主發展將其推上與中國分離的道路上」,這就和「只要民主就好,不談統獨」的好形象主流論述格格不入 ;他還說「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不會交戰」並不符合事實,也與冷戰結束後當道一時的新自由主義迥然異色。他這樣說,雖然極不討主流論述之喜,卻讓我們更能看到事情真相,令我們不再迴避事實。

固然作者描繪的結構和趨勢迄今仍然難找到加以推翻的有力反證;但就像作者在序言中謙虛地說道:作者的「出發點」雖然有他的「背景、偏見和看待議題的方式」,但卻是「有啟發性」的。因此,從一個台獨運動者的出發點,以下,我也試著提出一些沒有被作者提到或和作者不完全一致的觀察,既做為讀後心得,也希望能做為讀者在閱讀本書時的補充或對照參考。

一、後冷戰與台灣國際地位的復權

在冷戰後期,美國為了聯中制蘇戰略,以犧牲台灣做為代價,形成《中美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架構成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典範。在這個典範中,台灣備受委屈,被當作一個事實的,但不被予以國際法承認的國家。台美關係只能維持為非官方的、純民間的關係,彼此官署互不往來。然而,冷戰結束後,台灣很自然地,但非常緩慢地走上國際地位復權之路,這也是本書作者「天安門後台灣的未來充滿轉機」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像。(取自pixabay)
天安門廣場。(取自pixabay)

天安門事件後原先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的各國和台灣的雙邊關係雖然一直没有提升到正式邦交的程度,但以一九九四年美國柯林頓對台新政策而言,台美間一般的部長、官署已經可以互訪,AIT也取得完整領事簽證權,雙方已不再是《台灣關係法》所規定的純民間關係,而是提昇「準官方」關係了。至於軍事上,由F-16軍售開始,雙方軍事交流關係持續上升;同時因為冷戰結束而形同被遺忘的《美日安保條約》也重新被搬出來,並賦予「新指針」,還把台灣納入「周邊有事」的範圍,美日「圍堵架構」隱然復活,伴隨著中美準同盟關係也持續強化。

這些關係的改善是一個雖然緩慢卻是長期持續的趨勢,其間發展或有遲滯,但是那與陳水扁在台獨上採取冒進行為有關;同時復權狀況若持續提升,也是長期的台灣復權趨勢以及國際情勢變遷使然,和馬英九的執政談不上什麼重大關聯。事實上,蔡英文二○一一年訪美固然是一個不愉快之旅;但二○一五年訪美待遇遠高於馬英九當年的訪美,意味的不外乎是隨著情勢變遷,美國對馬英九十分自得的兩岸政策已經有明顯的保留。

二○○八到二○一六年間,台灣在國際上雙邊關係零斷交和在國際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參與一直被當做馬英九傑出的外交成就。但是,對一個台獨運動者而言看到的是,在國際往來頻繁的當今,各國為了保護他們自己本國國民的安全與衛生,台灣縱使不能參加兩個年會,要取得國際民航和國際防疫相關資訊卻不成為問題;而台灣在兩個組織的年會的參與,不只身分要逐年被北京審批,又只是沒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的觀察員,參與的實質價值不大,何況還是以「中國一省」的地位參與,形同對自我主權的否定,這是國際地位的降低不是提昇。

陳水扁總統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會面。(資料照/總統府)
前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會面。(資料照/總統府)

若要對八年中的「零斷交」給予太大肯定,恐怕得注意到這一個事實:為什麼從蔣經國到李登輝乃至陳水扁,前後四十多年,中華民國都能夠維持二十多個小國為邦交國,多也多不了多少,少也少不了多少?未免太神奇;尤其在二○○○到二○○八年中國已擁有顯赫的國力,可以輕易地就把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壓到個位數字,北京為什麼不肯做?

現象的神奇,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北京希望透過這一個局面做為兩岸維持在「漢賊不兩立」的內戰狀態的象徵;而不是對馬英九兩岸政策的獎勵。就這一點,個人和作者有口徑不盡一致的看法。

在外交上,個人認為作者還有一個有待斟酌的看法,那就是作者說「陳水扁的失敗也削弱了台灣在國際上爭取更多支持的機會」。事實上,陳水扁在台獨上的冒進行為其實是傷害了台獨在國際上的機會,只要看陳水扁在採取一連串冒進行為後,美國對台獨的說法從「不支持」,變成嗆聲「反對」到「台灣不是主權國家」,甚至降低陳水扁出國過境美國的待遇,逼得他憤而演出驚險的「迷航外交」,就知道陳水的冒進作為對台獨有害無益。

這些冒進動作有害台獨,陳水扁心中其實瞭然,他明知故犯,為的不是在國際上推動台獨,而是因為在二○○五年地方選舉大敗,引發黨內幹部的眾叛親離下,所採取的「紅衞兵」策略,以鼓動冒進主義者來鞏固他在黨內的領導權。無論如何,在當前雖然險惡,但是台灣又仍然找得到復權空間的國際局勢下,台獨運動應該採取的是穩健而不是一步登天的策略,否則將只是揠苖助長。

台灣將成為美中衝突的導火線:《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遠足文化提供)
台灣將成為美中衝突的導火線:《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遠足文化提供)

*作者為前立法委員,本文為康培莊教授(John F. Copper)新版著作《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推荐序(譯者:劉泰廷,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許劍虹,事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