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不好的作品 也要閱讀

2016-11-27 06:50

? 人氣

開卷有益,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資料照/顏麟宇攝)

開卷有益,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資料照/顏麟宇攝)

童永昌是台大歷史系小我一屆的學弟,外表木訥,心思卻精靈得很,對國劇也有研究。一次系上宿營之類活動的時候,大家起鬨要他表演,他便說:好,我來學梁庚堯老師上課。眾人笑說好,然後永昌一沉吟,場面馬上靜了下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開始講課了,一句一頓,講得很慢:

「--做學問,

進步的方法,

就是閱讀(「閱」字一聲,「讀」字輕聲)。

好的作品,

要閱讀;

不好的作品,

也要閱讀。」

語畢,大家笑得亂七八糟,一因為他把梁庚堯老師的沉靜學得入木三分,二因為梁庚堯老師在學界也是以閱讀量出名的。而我一邊笑,一邊卻也實在記住了這段話,愈想愈覺得它有道理。

台大歷史系教授梁庚堯在簽書會上。(台大歷史系官網)
台大歷史系教授梁庚堯在簽書會上。(台大歷史系官網)

好的作品,要閱讀;不好的作品,也要閱讀--真正投入一個領域,你自然會如此;一般人做功課、交差,頂多就是從一些入門書和公認的經典開始補課,如果學習得法,也能交出一些像樣的東西。但這又怎麼比得上日久功深的你呢?人家可以談論1%的經典之作,你可以談論到99%的平庸之作、失敗之作。而且,有時候,我們從劣作裡,反而能得到很難在佳作裡得到的感悟。

例如當年我們台大歷史系學會,還在小福附近小木屋(就是修腳踏車那一帶)的時候,書架上偶爾會出現一些怪書,其中一本叫《朱元璋非華人考》。此書的核心論點令人印象深刻:朱元璋太混蛋了,所以不可能是漢人。那他是什麼人?朝鮮人。他兒子朱棣特別喜歡朝鮮的食物和妃子。詳細的論證過程我不記得了,我就記得他寫到最後,又扯到金庸的《倚天屠龍記》,批他寫得不好。哪裡不好?不是情節,也不是人物,而是語言:小說中的常用詞「沒有」,元代及以前沒在這樣講的;應該寫作「靡有」,才合乎史實,也比較雅正。

這批評是多麼荒唐,我就不講了,大家隨口都能駁它。可讓我感興趣的是:是什麼樣的心理,促使作者大費周章,寫成了這一本書,還找人出版?(現查到出版年是2002,還挺新的)再一想那個「靡有」,我大概懂了:是不甘寂寞吧。我們偶爾都可以看到,一些人得到了一點零碎知識,如回字有多少種寫法,某個詞在何時何地是怎麼發音,就想用它導出個什麼論點來教訓人,成就一點優越感。老實說,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在網上也看過不少這樣以及罵人這樣的言論,但直到這本《朱元璋非華人考》,我才看到了如此鮮明的這種心理的展現。

此後,由於我研究流行歌詞,自然要碰到台語、粵語、客語的正字問題,這更是此等心理的重災區了。我買了很多考證字詞源流、論說應該怎麼寫才對的書,其共通點,是不滿俗字氾濫、一般人不求甚解、當局不夠重視,所以他們來做這個。這出發點並沒有錯,往往還頗為感人,可是你看下去,就會發現其中不少人,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既孤傲又渴望認同、想立異又想普及、雖說是無私貢獻又亟欲將個人印記打到這母語傳承上面的複雜而矛盾的心理。這心理,說起來也很好懂,因為我們都是這樣。而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所以這些人的主張常常彼此打架,他用一個很生僻的古字,你用一個更古奧的,也不約而同地具名或不具名攻擊官方認證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錯誤。雖說也是於典有據,他引《爾雅》你引《說文》,又或參照近代的筆記、專著,可是現在我體認到讀書人的這種心理了,我就會想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再古又怎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