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孩子,最怕被父母要求「正常一點」心理師:有時子女病況變糟,是家長的問題

2019-01-09 12:02

? 人氣

因此,從開始學習起,Z就緊張、擔心結果不好。他在小學6年裡逐漸形成了過度檢查的習慣,然而即便過度檢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媽媽的訓斥,因此過度檢查變得越來越嚴重,終於發展成了強迫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了解了Z的症狀發展過程後,我對Z的媽媽進行了心理教育,給她講了Z發展出強迫症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對Z強迫症狀的產生和維持起了怎樣的作用。媽媽非常後悔,並決定好好地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患病之後萌生出改變的願望,但有時他們會不切實際地期望自己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狀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孩子的症狀是多年的教育環境逐漸促成的,即便家長改變了教育方式,當孩子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式,就不是簡單地換環境可以改變的,還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諮詢師長久的協作努力

二、交流

其次,你要表達你的關心,積極地和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盡量多鼓勵孩子,盡量少去指責孩子。絕大多數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請注意,僅僅是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並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給予孩子真正的情感關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父母特別欠缺的教育技能。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很少被家庭所關注,父母極少與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時,這樣的養育環境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從內心裡感覺到沒有情感聯接和依戀。當他再在生活中遇到較多的壓力之後,非常容易感到無助和退縮,這正是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因素。

有的家長在孩子患病了之後,開始學習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必然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家長還沒有把握好進行情感交流的時機,沒有認真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情緒,那就需要更多對「共情能力」的學習。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母親曾問我:「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麼辦呢?」

我問這位母親:「你是怎麼做的呢?」

她:「她在沙發上躺著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她看。」

我:「你做得很好。你們有交流嗎?」

她:「我問她電視裡演的是什麼,她說我很煩。」

我:「你看電視的時候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嗎?」

她:「不喜歡。」

很顯然,她選擇了一個不好的溝通時間,在她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並沒有對母親的需要,但是母親的「關心」卻打擾到了孩子。我給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情感溝通,比如邀請女兒出去吃午餐,然後很自然地聊女兒感興趣的事情。在女兒空閒的時候,去女兒的房間,向女兒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注,對你造成了傷害,媽媽對不起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