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孩子,最怕被父母要求「正常一點」心理師:有時子女病況變糟,是家長的問題

2019-01-09 12:02

? 人氣

昨天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我被診斷了心理疾病,但父母根本不管我,只會天天責怪我想太多。甚至懷疑我的診斷證明都是假的。又想起曾經看到一位母親的留言:兒子抑鬱了,我知道他需要關心,但我又根本不敢說話。不知道哪一句話說不定讓他更受刺激。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到底該做什麼,到底怎樣才能幫到孩子,似乎一直是個大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位心理諮詢師的文章,看看父母在處理孩子心理問題時,有哪些誤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位母親曾經問我:「我的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我該怎麼幫助他?」

我問她:「你看到孩子這樣,是什麼心情?」

她說:「我生氣啊。他抑鬱症應該多去活動,整天躺在床上幹什麼?!」

我問:「那你看到他這樣,做了什麼呢?」

她說:「我說他,讓他下樓走走,他不聽,還和我吵架。」

相信這位母親所經歷過的,對於孩子患抑鬱症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提問:「我的孩子有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我該怎麼幫助他?」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甚至幾段話回答清楚,但我可以試試看,至少給關心這個問題的家長一些提示。

一、理解

首先,如果你想幫助你的孩子,必須先理解他。不管什麼心理症狀,都不是天上砸下來的不幸,偏巧砸到你家裡。很多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有的家庭過度嚴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一犯錯誤就責罵,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內化一種對自我嚴苛的態度,而這種極度的內在自我嚴苛,可以解釋非常多的強迫症症狀。

我有個12歲就患了強迫症的小患者Z,他的強迫症狀之一是反覆地塗改筆記和作業,這使他每天晚上要花很久去做作業,而且總是做不完。他之所以反覆塗改作業,是因為他總擔心自己寫錯,但即便他改了,也還是不放心,於是再改一遍,結果越改越糟糕。

他媽媽非常生氣,喝斥他別再修改作業,但是卻不清楚這些行為都是他的強迫症狀。孩子自己也非常苦惱,但覺得想要修改的衝動是那麼地自然又強烈,根本停不下來。

那他又是因為什麼家庭教育因素患上強迫症的呢?Z的媽媽和Z,分別和我講了他小時候的經歷。

媽媽是一名中學教師,對待學生非常嚴格,如果學生達不到她的要求就會訓斥學生。而她對自己的兒子更是如此。Z還沒上小學,就被媽媽要​​求學習小學課本、背古詩詞,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學會就得挨罵。Z上小學後成績比較好,但不是最好的,每一次考完試Z都非常緊張,因為媽媽會審問他為什麼沒有考得更好。

因此,從開始學習起,Z就緊張、擔心結果不好。他在小學6年裡逐漸形成了過度檢查的習慣,然而即便過度檢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媽媽的訓斥,因此過度檢查變得越來越嚴重,終於發展成了強迫症。

在了解了Z的症狀發展過程後,我對Z的媽媽進行了心理教育,給她講了Z發展出強迫症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對Z強迫症狀的產生和維持起了怎樣的作用。媽媽非常後悔,並決定好好地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患病之後萌生出改變的願望,但有時他們會不切實際地期望自己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狀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孩子的症狀是多年的教育環境逐漸促成的,即便家長改變了教育方式,當孩子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式,就不是簡單地換環境可以改變的,還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諮詢師長久的協作努力

二、交流

其次,你要表達你的關心,積極地和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盡量多鼓勵孩子,盡量少去指責孩子。絕大多數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請注意,僅僅是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並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聯接。給予孩子真正的情感關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父母特別欠缺的教育技能。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很少被家庭所關注,父母極少與孩子交流情緒和感受時,這樣的養育環境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從內心裡感覺到沒有情感聯接和依戀。當他再在生活中遇到較多的壓力之後,非常容易感到無助和退縮,這正是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因素。

有的家長在孩子患病了之後,開始學習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必然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家長還沒有把握好進行情感交流的時機,沒有認真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情緒,那就需要更多對「共情能力」的學習。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母親曾問我:「我已經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溝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麼辦呢?」

我問這位母親:「你是怎麼做的呢?」

她:「她在沙發上躺著看電視,我就坐在旁邊陪她看。」

我:「你做得很好。你們有交流嗎?」

她:「我問她電視裡演的是什麼,她說我很煩。」

我:「你看電視的時候喜歡別人在旁邊一直問你嗎?」

她:「不喜歡。」

很顯然,她選擇了一個不好的溝通時間,在她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並沒有對母親的需要,但是母親的「關心」卻打擾到了孩子。我給的建議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和女兒進行情感溝通,比如邀請女兒出去吃午餐,然後很自然地聊女兒感興趣的事情。在女兒空閒的時候,去女兒的房間,向女兒道歉——「媽媽曾經對你的情緒沒有很好地關注,對你造成了傷害,媽媽對不起你」。

但是,很重要的是,請家長們不要期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換來孩子的原諒,孩子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直在情緒上感到受傷,他們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原諒家長的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孩子的諒解,我們也要有真正承認錯誤的勇氣和彌補錯誤的決心。我甚至聽過一些例子,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對家長的關心愛答不理時,有的家長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會大發雷霆,指責孩子不好,甚至不孝——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這樣會把明明有修復機會的親子關係推向徹底沒救的深淵裡。如果是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說明這些家長自己有「難以耐受挫敗」的心理困難

三、停止要求「表現正常」

此外,你需要停止要求自己已經患病的孩子「表現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諮詢的家長會向我埋怨孩子,「他(一個患強迫症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收拾桌子,桌子為什麼一團糟?」;「她(一個因抑鬱症休學的孩子)為什麼不去上學而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很多家長看到他們感覺不順眼的行為,就去指責孩子。當孩子的症狀沒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責的時候,他們便不會真正改變。這些指責,就成為父母單方面的情緒發洩,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家長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為正是他們的症狀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著頑劣的個性。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團糟的男孩,當我和他聊起這部分時,他說他覺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為如果他一旦開始收拾,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規則去收拾,比如東西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擺放,這就會花特別多時間。但是他現在要準備高考,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桌子亂著。

我問他,桌子亂對你找東西有影響嗎?他說,沒什麼影響,我都知道我最常用的那些資料會放在什麼地方,我只是沒有去用我的儀式把它們擺放整齊而已。

其實在我的眼裡,這個孩子沒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強迫性的規則,已經屬於症狀上的改善了,而父母的要求和責備,實際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嚴重的強迫症狀推了一把

最後總結一下,絕大多數人都明白「交流」和「理解」是教育的關鍵,但真落實到行動上,對很多父母來說,在「交流」和「理解」的細節上,還有功課要做呢!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心理生病的小孩,最害怕被父母要求「正常一點」)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