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大學校園遊客「入侵」?

2016-01-15 06:40

? 人氣

最近關渡北藝大在校門口一塊鐫刻校名──「國立藝術大學」的大石,「大學」二字被塗改為「公園」。「首謀」份子竟然是美術系二年級小女生,她們在課堂上受到老師對文化干擾、藝術干預社會議題的啟發,初生之犢不畏虎,把老師的話奉為圭臬,說做就做,利用夜黑風高的晚上默默進行「創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學」改「公園」事件「案」發後,學生在社群網站上紛紛發表意見,講述目睹的遊客怪現狀與「受害經驗」,「北異‧吭聲報」與美術系還舉辦公共論壇,發出聲明,正式宣告「大學」改「公園」的行動為文化干擾,學生有權利用藝術表達意見,藉著「公園」覆蓋校碑上的「大學」,反諷校園觀光化所引發的諸多問題,例如創作空間受損、假日沒東西吃、系館不安全、製造噪音等。

美術系學生「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抗議學校變成公園,或走向公園化、觀光化的真正的意涵為何?

「公園」本身具有文化意義,校園像座公園基本上是好事,倘若「公園」被批評,不是因為它是公園,而是設計不當與管理不彰,造成髒亂或放縱某些行為。北藝大學生若抗議校園公園化、觀光化,所針對的必然是原來的教學與行政系統失靈,學生展演、創作空間被緊縮,校園只剩下公園的殼子,失卻了藝術大學的靈魂。

北藝大遊客多到學生將校門口的「國立藝術大學」塗改成「國立藝術公園」。(來源:北異.吭聲報臉書粉絲頁)
北藝大遊客多到學生將校門口的「國立藝術大學」塗改成「國立藝術公園」。(來源:北異.吭聲報臉書粉絲頁

二十多年前台灣古蹟、建築學者常帶著一群學生走訪各地具歷史與建築價值的老房宅,政府也開始施行登錄制度,有些被指定的古蹟、歷史空間尚有人住在裡面,遊客在屋子內外探頭探腦、走進走出,惹屋主反感,憤而採取若干限制措施的例子所在多有。不同於歷史建物多屬私人所有,校園本來就是公共空間,就算學校一百個不願意,也不能像中小學或軍事學校,把校園封鎖,由保全、衛兵嚴格限制閒雜人等。事實上,真要鎖「校」也不容易,因為有太多的死角與進出管道。

其實,北藝大美術系學生抗議遊客「入侵」是表象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校園空間參與民主化,以及作品空間審查應改為報備制等問題。從國立藝術學院到北藝大,美術系學生習慣以嚴肅的態度進行充滿抗議性、批判性的「創作」,作為與社會溝通的手段,這個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衍變成總務長與學生對立,原因是雙方對「藝術創作自由」看法不同,形同雞同鴨講。

從正面思考,遊客何嚐不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化解校園遊客過多所帶來的後遺症?最正面的方法應是把遊客化為展演觀眾或廣義的藝文人口。台大沒有制止外來遊客,還從一九九七年起主辦杜鵑花節,讓遊客在每年三月校園杜鵑花盛開時,到台大賞花、認識台大,各地的高中生也常藉杜鵑花節參觀台大各學系設備與教學,作為升大學時填寫志願的參考。

台大尚且如此,有優良展演條件與創作傳統的北藝大,觀眾∕遊客只是一線之隔。以往學校曾與台北大眾捷運公司攜手舉辦「捷運藝術季」,利用奔馳關渡平原的捷運系統搭載民眾來校參觀展演,而後的花卉藝術節以及亞太藝術節、各系展演、藝術節(如關渡電影節),莫不對外開放。來北藝大看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展演匆匆忙忙,忽略周圍美景,或一味只作休閒活動,無視校內音樂廳、舞蹈廳、戲劇廳、美術館的展演內容,都是遊客∕觀眾北藝大之行的美中不足。

*作者為北藝大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