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沖沖規劃好行程,小孩卻打死不出門?99%家長會遇到的育兒難題,過來人告訴你「真相」

2019-01-15 15:24

? 人氣

身為一個內向孩子的父母,你一定也有過以下的尷尬時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興匆匆計畫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卻在出門前一刻改變主意。

•  本來安排好的行程只要稍有改變,孩子就開始問東問西、焦躁不安。

•  說好嘗試某項活動,到了現場卻打死不上,吵著要馬上回家。

•  整個團體一起進行某項活動,孩子卻只願意站在一旁當個「局外人」。 

這些尷尬時刻十之八九伴隨著親子衝突,家長蒙受金錢損失不說,還得承受現場其他人的眼光與壓力,即使願意一肩擔起,仍然敵不過內心的憂心和煩惱:這個孩子這麼膽小,什麼事都不願意嘗試,以後該怎麼辦?

謹慎、小心是內向孩子天生自建的生存方程式,想要求他們改變無異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然而「個性不能改變、能力可以培養」,關鍵不在於讓孩子脫胎換骨變一個人,而是讓孩子認定自己擁有能力做到那些事情。

換個策略,生活上內向孩子「較為自律」「自省反思」的特質,剛剛好就能幫自己一個大忙!

記得妹妹念低年級時,老師希望同學能多參加比賽,每個人都要在「小小說書人」和「英語多元競試」擇一,當聯絡簿夾著報名表發回來時,我的心裡倒抽一口氣,填報名表簡單,但真的要參加嗎?參加之後可是一條漫漫長路啊!

畢竟隔天就得提繳報名表,內向孩子「不想跟人家不一樣」「不願引起老師關注」的特質,全然超越面對上台的害怕,於是這麼誤打誤撞決定報名。好一段時間,我們只能陪著她,硬著頭皮一起著手開始準備說書比賽。

現在升上高年級的她,經過多次經驗累積,已經能克服恐懼、上台主持、能夠和整個團隊,一起在幾百人面前完成簡報,回首來時路,連她自己都覺得不可置信。經歷過這段自我訓練的過程,加上擁有成功經驗,妹妹整個人變得自信許多,也開始願意更多元化地嘗試新事物。

這位內向孩子並沒有改變她的本質,她仍然不喜歡上台、不願意成為焦點、不喜歡公開發表意見,她肯定自己的感受:不喜歡,但同時她也明白,「她可以」的能力。

不是「不能」,是「還不能」!這是當時貼在妹妹床頭上的金句,如何從「還不能」這端跨到「我能」那頭,就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目標。

目標具體化,逐步拆解壓力

內向孩子有重視承諾的一面,既不希望自己食言,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再加上容易負面思考、盡往壞處想,可以想像他們心中巨大的壓力。

願意接受壓力不代表有「抗壓性」,過大壓力對身心發展無益,但適當壓力卻能轉換為成長動力,這中間的差異便是懂得將壓力拆解成具體任務,透過逐步達成階段性目標降低壓力帶來的焦慮,進而完成最後的任務。

以上台說話為例,我們鉅細靡遺地一一列下上台前該有的準備工作,從找資料、分段寫稿、分段背稿、整篇順稿默背、加上簡單動作、走位,每一個小步驟搭配時間做成表格,把小小的「目標」視覺化,孩子知道怎麼努力,就能把注意力放在完成每件事情上,而不只是憑空想像徒增恐懼感。

安排進度表時一定要拉長準備期,甚至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有「檢查點」,以防進度落後造成另一種挫敗焦慮。年紀小的孩子還無法自行拆解各項任務,非常需要大人一起討論引導,正如前面所言,一旦進入任務執行,更能發揮內向孩子自律、重承諾的特質,讓他們從中再次肯定自己的本質。

多練習模擬情境,讓孩子有主宰權

藉由這樣拆解任務的具體方法,原本就喜歡思考、內省的內向孩子,在身心發展逐漸成熟後,就能漸漸學會「如何拆解任務」。妹妹上台說書成功之後,下一個面臨的挑戰是騎兩輪腳踏車,她依照上次成功經驗,開始思考從「不會」到「會」,一路上需經歷的步驟或過程,對照日曆自己試著排出時間表,再交給媽媽檢查有沒有遺漏之處。

用排好的時間表找出學習節奏,是另一種摸索自己的珍貴過程。有些挑戰未必是一個人單獨完成的任務,可能必須與群體合作,或深入不同的場地、情境;因此,當教練的大人記得時間表內最好能包括場勘及情境模擬練習,提供愈具體的資訊和細節給孩子愈好,這些原本專家建議的減敏感法,運用在內向孩子身上,會讓他們感受到更多支持、信任,並能建立起安全感。

最有趣的是,當妹妹學會怎麼做自己的教練之後,還會發展出專屬自己的金句來自我提醒;這句「想的時候比做的時候更害怕」就送給所有內向孩子,一起加油吧!

作者簡介|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一個外向媽媽,自從有了一個內向小孩,才深深感受自己值得被愛,開始明白自己也能付出無條件的愛。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及美商3M台灣子公司,扮演行銷公關、媒體企劃與企業溝通之角色;喜歡說話,勝於寫字;喜歡冒險,多過安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愛,我的內向小孩:若我們為內向孩子擔憂煩惱,那是因為我們不懂如何去愛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