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獨立音樂季」究竟有多獨立?

2015-06-22 06:00

? 人氣

音樂季的多樣化﹐近年來也造就了所謂的「生活方式」音樂季。它不再是純音樂演出場所﹐而會集了飲食﹐時尚和文學。這就是二十一世紀蓬勃發展的「精品」(boutique)音樂季。它雖較小型﹐數量卻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巴克維認為﹐「精品」音樂季就是中產階級的音樂季。它們門票價格更高﹐管理和設備都較完善。它針對的廣告對象是中產階級家庭﹐因此場地必須保證安全﹐干淨﹐舒適(連帳篷住宿都可免掉)。這類音樂季的出現﹐也使音樂季成為家庭外遊的一個去處。在這種「精品」音樂季理﹐音樂不再是一切。比如Latitude音樂季﹐就等於是個小型的格拉思敦﹐是典型的「精品」音樂季﹕它的節目包括各種文學座談﹐歌劇﹐喜劇表演﹐音樂演出﹐以及琳琅滿目的服飾和食品商店。它的住宿有各種類型﹐包括舒適的家庭套房。這和原來「獨立」音樂季標榜的非主流文化特色﹐真有天壤之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精品」音樂季裡的一場小型演唱活動(白曉紅攝 )
「精品」音樂季裡的一場小型演唱活動(白曉紅攝 )

在商品化和「生活方式」音樂季的潮流下﹐我問赫爾森現在的選擇如何。他說﹕「我現在只去懷特島的Bestival﹐是由一位倫敦DJ名叫Rob Da Bank經營的﹐他十多年前開始經營Bestival﹐他的想法是聚集一些喜好音樂的人。剛開始多是Inde樂﹐那時只有四﹐五千人。二零零六年那年﹐是我最喜歡的一次音樂季﹐有一萬人﹐場地不會太大﹐很容易去到你想去看的演出。那和我一直想象中的最完美的音樂季差得不遠﹗雖然它後來增加到一萬五千人﹐然後越來越多﹐到今日每年已有五萬人參加﹐但以它的人數規模來說﹐仍勉強算是獨立音樂季﹐還可以接受。」

巴克維比較喜歡小型的「友善」的﹐非營利的音樂季﹐比如蘇格蘭的Eden音樂季。「那是我和幾位朋友夏季休閒和享受音樂的地方。什麼都不用做﹐每天去看演出﹐然後回到帳篷談天休息﹐或散散步。場地小﹐參與者多是當地青年﹐沒有擠場的壓力。每次音樂季結束後回倫敦來﹐都覺得充過了電。」

蘇格蘭的Eden音樂季 (Dave Barkway 攝)
蘇格蘭的Eden音樂季 (Dave Barkway 攝)

*作者為獨立記者。曾任英國《衛報》記者,專責勞工、移民、少數民族社區等議題,並以《Chinese Whispers: The True Story Behind Britain's Hidden Army of Labour》,2009年入選奧威爾獎;在台出版作品有《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