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拜登和國會還在繼續刺激已然非常旺盛的需求。截至 2 月底,拜登已經削減了 1,380 億美元的學生債務。在國會剛剛批准的對烏克蘭、臺灣和以色列的 950 億美元援助中,有 570 億美元將以武器採購的形式流回美國生產商手中。
依照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緊縮性貨幣政策(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和擴張性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組合將吸引海外資本並推高美元。這往往會引發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出現新興市場匯率貶值、政府違約與銀行倒閉情況。
今年美元確實上漲了。目前尚未破壞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狀況總體上好於以往的危機時期,但其風險值得關注。不過,這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破壞國際經濟的穩定: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
在 1971 年,由於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政府赤字增加,美元被高估,導致貿易赤字。尼克森政府實施了 10% 的進口附加費(surcharge),隨後西德和日本同意調整他們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註:進口附加費是一種臨時性的額外費用。
1985 年,這個情景再次上演:美國的利率和預算赤字的上升導致美元升值,進而擴大了貿易赤字。同年 9 月,雷根政府在紐約的廣場酒店(Plaza Hotel)說服日本和歐洲官員提升其本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之後,美國對日本採取了貿易措施,尤其針對汽車和半導體行業。
美元現今的漲幅並不像 1985 年那麼嚴重,但類似的貿易摩擦正在出現。拜登政府非常希望促進美國製造業,特別是在電動車領域,但中國借助人民幣貶值而大量向全球出口廉價產品,這讓美國感到不滿。
總體經濟的解決方案將是美國減少對經濟的刺激,中國加大對經濟的刺激。兩者似乎都不太可能。1971 年和 1985 年,西德和日本是覺得不得不提高本幣匯率以安撫美國,而現在不一樣,中國不覺得有這個義務。
結果幾乎肯定會帶來更多的保護主義壓力。拜登已經計劃對中國施加更高的關稅。如果川普重返白宮,預計不會採取措施應對赤字,而且如果他的第一個任期是預示,則可能會增加關稅並推動削弱美元。
美國經濟是世界第一,但不同政黨執政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今年年底適逢美國總統大選,兩位上次的老競爭對手再次相遇。選舉的結果不僅會影響美國,還會對國際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
在美中貿易逐漸脫鉤之後,美國的經濟正逐漸獨強下,《華爾街日報》這篇專文討論了未來國際經濟的影響,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投資方向。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本文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