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用完都不歸位?用心理學這1收納技巧,讓不整理的另一半自己動手

2024-04-07 11:10

? 人氣

事實上,微軟前執行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也都實踐了這件事。放空並擦拭廚房流理檯,就等於是在實踐正念,流暢擦拭空無一物的廚房流理檯,若能讓各位的內心感到舒服,不必特別制定規則,也會自然而然維持零的狀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後還會用到,丟了太可惜 

一句「整理乾淨吧」,反而造成反效果

如同對物品的執著程度因人而異,物品儲備的危機意識也各不相同。因為老家這樣做、受到母親的影響等,很多家庭與這些因素共存。不想丟掉還能用的東西這種抗拒感,來自家庭環境與時代背景,尤其曾有過能源危機與大地震等物資不足的經驗時,庫存量很容易高於標準。要是養成什麼都要留著的習慣,進而導致囤積過多備品,反而會在必要時拿不出真正重要的物品。

前述曾提過防災儲備量,這裡要介紹的是如何控制過度執著的心理,以避免儲存超過一個月的備品量——那就是嚴格執行住宅的地盤劃分,明確決定出個人空間,只要占據過多住宅空間的浪費,高於丟棄堪用物品的浪費,自然能抑制過度累積。

針對放在全家共用空間的物品,提出「這個有必要嗎?」的疑問,只會得到否定結論。如果丟棄物品的罪惡感,高於保持居家整潔這個優點,對方自然會回答:「先留著吧。」

有個心理學用語叫做「林格曼效應」(Ringelmann Effect),又稱為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或搭便車現象(Free Rider Problem),也就是團體人數越多,每個人的執行力就越少的現象。即使妻子說:「全家人一起維護居家整潔」,以刺激大家的集團心理,但可惜的是,對於待在客廳的時間較短也不做家務的丈夫與孩子來說,這些都不關自己的事,客廳的東西多一點或少一點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結果就只有妻子努力收拾,並與不願配合的家人之間產生鴻溝。

每個場所都要區分公共及個人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家人願意配合?

最快速的方法是改變對個人收納空間的想法。單純按照空間區隔丈夫、妻子與孩子的個人空間,是非常不夠的,每個場所都應該切割出各個家庭成員的個人空間。

舉例來說,優先為一個月內家務所需的物品決定好位置後,剩下的收納空間便由全家人均分,以「調理用具全部收在廚房」這種整個類別為單位決定存放位置時,每天在用的調理用具會與一年只用到幾次的用具混在一起,進而導致物品囤積,所以,僅為一個月內用到的用具保留空間,剩下的均分給全家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把個人書本或衣物放在廚房的個人空間也無所謂。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