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必吃》年菜髮菜如何處理?一文看懂料理方法,口感滑順、滋味鮮美

2024-02-05 14:21

? 人氣

髮菜因其發音類似「發財」,常見於喜慶宴席中。(圖/遠流提供)

髮菜因其發音類似「發財」,常見於喜慶宴席中。(圖/遠流提供)

一般所稱髮菜,其實包含了保育類、替代品與混充品三大類;本尊因為大量採集造成的荒漠化而禁止利用,因此近年已然罕見少有,取而代之的是來自生長附著於潔淨海岸礁岩上,但卻是季節限定的藻類。至於混充者則來自化工澱粉外加染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細如髮絲,同時伴隨著褐紅至藍灰的顏色,讓它們有了如此特殊卻也傳神的名稱,尤其是見到尚未調理烹製的乾燥髮菜,不論在顏色與質地觸感上,更像修剪而下的三千煩惱絲。人們還多以其發音類似「發財」,而以之用作祝福寄寓,因此常見於喜慶宴席中。

髮菜早先是指採集自中國西北旱漠的藍藻,因為特殊型態以及帶著濃厚喜氣的名稱而著稱,但由於天然採收的髮菜產量極低,加上採集髮菜多會加速早已貧瘠的土地更快的沙漠化,因此近年不但將之提升保育等級,成為禁止開採與交易的天然資源,同時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人們一方面尋求髮菜的替代商品,另一方面,則分別有人工培植或是商品加工技術的應用。前者利用類似組織培養的方式進行藻體的培育,後者則利用藻膠、色素與日新月異的加工製程生產——當然也不乏部分以玉米鬚染色而作為魚目混珠的劣品。而在臺灣,則多會取材被稱為「紅毛苔」或「頭髮菜」的「紅藻」,做相關料理搭配使用。

髮菜在風味上幾無特色,又因為質地過於纖細柔軟,也讓口感缺乏表現,因此即便在料理之中,也多僅聊勝於無的少量添加。不過,髮菜呼應年節或喜慶宴席的澎湃豪華與祝福寓意,另一方面,也讓菜色在視覺感官與價值上翻上好幾個檔次。只是隨著產量稀少與保護政策,價格連番上揚且取得困難,加上環保觀念普及與加工技術日新月異使然,所以目前添加如各類菜色羹湯中的髮菜,多為加工製成的替代商品外,同時也不乏取材藻類加工而成的類似商品。

髮菜在歐美幾無食用習慣。而在臺灣,由於四面環海,在藻類資源豐富的優勢下,多有以型態、顏色與質地類似的紅藻可普遍供利用,且不乏以烹炸、乾煸或焙烤等處理。

台灣多以型態、顏色與質地類似的紅藻進行烹炸、乾煸或焙烤等處理。(圖/遠流提供)
台灣多以型態、顏色與質地類似的紅藻進行烹炸、乾煸或焙烤等處理。(圖/遠流提供)

髮菜目前除了極少數的早期存貨外,大多已無在市場流通。偶爾可見的近似商品,或有標榜人工培育,但絕大多數則為玉米鬚染色或是由藻膠製作的贗品,為求仿真,多數仍以層疊方式打理乾燥,並以小包裝出售,食用時僅需將其以溫水泡軟,同時抖除乾製過程可能夾藏的小蟲或沙石等髒汙,便可料理使用。

國內生產的頭髮菜,則多由沿岸的漁家在產季時於岩面上刮取採集,隨後攤平於竹編簍筐上,利用其立體且透氣的特性,搭配陽光與海風使其迅速乾燥,待水分充分蒸發後,便可取下一如簍筐般外型的薄片,隨後收取並密封遮光保存,以避免潮濕與光照影響品質及風味。

常見的髮菜料理,多是加入燴菜或羹湯之中,與食材搭配,舉凡「燴芥菜心」、「蘿蔔鑲干貝」,或是滋味鮮美酸香的「海鮮羹」等料理,皆可見到其中隱約襯托的絲絲柔滑線條身影。

國內雖四面環海,但多屬相對濕熱的海島氣候,所以並無出產髮菜。所以除早期有進口外,目前則皆由染色仿品,或是被稱為頭髮菜的「紅毛苔」所取代。

以紅毛苔經乾製後的頭髮菜,脫水乾燥,所以除有明顯腥味外,口感也相當特殊。入口時初顯酥脆,而一旦在口腔中濡濕後,則轉為伴隨濃郁藻香的柔滑與黏稠。除多有製成可即時品嚐的零嘴吃食,標榜可使頭髮烏黑且大補鐵質與微量元素外,同時也多有加工製作為拌飯的材料,搭配海鹽與芝麻,成為孩童喜愛的配飯良伴。

同場加映

早期因為對於生物資源、棲地生態或環保觀念尚未成熟,所以有許多被視作食材甚至珍饈的動、植物取材,若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往往不免顯得怪誕。不過只要能隨知識與觀念逐漸成熟而調整,了解飲食風氣與取材的演進脈絡,倒也不失為餐桌上的有趣經驗與特殊記憶。

作者介紹|黃之暘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

吃其然,吃其所以然。

長年養魚與吃魚,累積深刻經驗,也樂於分享箇中趣味;可以是專業角度的論述,也可以是輕鬆詼諧的分享。深信藉由分享,可以努力在生產、消費、資源與環保間,覓得平衡、永續與共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怪奇海產店Ⅱ: 吃不過癮 那就續攤》(原標題:髮菜三千煩惱絲)

責任編輯/李艾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