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創新科技主要發展自矽谷、倫敦等大城市,而不是郊區?

2024-01-13 09:10

? 人氣

例如,如果某個城市的規模擴大一倍,也就是人口數量增加百分之一百,城市污水等基礎設備只需要增加八十五%即可,加油站與購物商店等措施也只要增加八十五%就可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魏斯特說,當城市規模翻倍時會出現一個神奇數字,這適用世上任何地方的任何城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個重要推論:當城市規模擴大一倍時,該城市的產出會上升至一百一十五%,污染、犯罪、經濟產出全都上升為一百一十五%。

換句話說:兩個城市相比,大城是小城的一倍,小城是大城的一半,住在大城市人會比住在小城市的人生產力要高出十五%。為什麼會這樣?人們聚在一起,共享資源,匯集物質與智力資本,體驗著符合預期且名副其實的「規模」經濟。

而此項法則也適用於創造力。

創造力也依循生物學和城市規模的數學模型。城市規模若翻一倍,城市的專利數量就會上升至一百一十五%,就好像住大城的人比起住在小城的人創意要多出十五%。

魏斯特告訴我:「顯然,這裡的根本機制是,大城市有更多的人,因此,單位時間內有更多互動的可能性和實際互動。就是這些資訊、想法,無論在社交網絡中有任何交流,都會讓社會經濟活動上升。」

他指出,密度帶來的不僅是人口數量,還有思想的廣度。自言自語走在街上的人,那些精神病患,「那些異數,那些街友,他們提供邊界且把邊界擴大了。」他說:「他們提供了一種境況和氛圍,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的文化。」

這很有道理。人更多,更能互相碰撞,開始討論想法,這些想法相互競爭並經過強化完備,產生了更多的驚喜頓悟時刻。接著,碰!各時期都出現繁盛市景,矽谷、佛羅倫斯、耶路撒冷、曼哈頓、巴比倫、底特律、柏林、巴黎、阿姆斯特丹、莫斯科、墨爾本等。

「所有偉大想法和創新都發生在城市環境,這絕非偶然。」魏斯特表示:「牛頓現象很少見。」

牛頓現象?

那是在一六六五年的夏天(誰能忘記呢?),黑死病席捲倫敦,牛頓離開劍橋三一學院回到鄉下老家。他那時二十三歲,在鄉下建立起微積分及萬有引力理論的基礎。

萬有引力可是史上最偉大的大C創作之一,至今仍流傳著牛頓被掉落蘋果砸到頭的故事就能說明它的傳奇性。(嘿,是的,有時偉大發現也誕生在郊區!)不過,牛頓把發現萬有引力的功勞歸因於他人的緣故,他說了一句名言,後來收進英語系統的嘉言錄而成為牛頓的另一項成就,當時他說:「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