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創新科技主要發展自矽谷、倫敦等大城市,而不是郊區?

2024-01-13 09:10

? 人氣

細菌也會做類似的事,而且做得非常明顯。我在新冠疫情爆發前一年了解這一點。我下面會說說這個故事,因為我不僅想藉它闡釋魏斯特的洞察,也想陳述現今世界也許也是這樣改變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年,《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抗藥性感染的報導。我的工作是與同事合作引領報導走向並撰寫相關文章。我們的第一篇報導是關於一種叫做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的可怕真菌,這種真菌已進化到可以抗拒真菌藥物,而它正在全球蔓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微生物對藥物(如抗真菌藥物)產生防禦的方式是透過隨機發生的突變,所謂隨機就是一套繁瑣的數學計算。

但科學家最近發現,對抗真菌藥的強大防禦可以不經演化方式進行。也就是:有防禦工具的真菌會將防禦工具傳給沒有防禦工具的真菌,這稱為「基因平行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這是一種合作形式,從本質上來看,狀況就像遇到麻煩的真菌大聲呼救,然後已經發展出防禦能力的真菌就把基因傳給它。

這機制發生在真菌彼此接近時。實際上,它們是接觸的,而分子在其中互相傳遞。

這現象與人類可直接類比,生活在更密集環境的人類分享基本想法,進一步形成創新的共享平台。

但這一連串發展也顯示,人類的進化可能已超越了這種需要接近才能得利的限制。

我和《紐約時報》駐各地的記者及一隊影片拍攝小組為了耳念珠菌的報導在全國各地奔波採訪,我還透過電話和視訊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包括俄羅斯、英國、中國、巴西、西班牙、南非、馬拉威、加拿大、以色列,還有美國。

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到我們的系列報導。專題特別製作的影片獲得兩項艾美獎提名,是當年《紐約時報》點擊觀看率最多的影片,觀看數超過一百萬次。影片由兩位紐約人製作,一部分是在我家客廳拍攝的,之後一位製片移居海外。

但科技應用完全消弭團隊間的物理空間隔閡,讓我們能夠合作無間,分享跨全球的資訊,進而促進公共政策產生變化,就如為了預防抗藥性感染,政府制定了各種防禦措施—然後散發到世上其他各處,包括那些我們從未去過、也永遠不會去的地方。

我們不必像微生物那樣進行基因平行轉移。我們進行遠距離的知識轉移。

「從某種意義來說,網路將我們從空間束縛中解放出來。」魏斯特表示:「早期的電話和鐵路也是如此。」

「這加快了速度。」魏斯特說。

要知道:為了讓創作者聽到各地興起的真實聲音,這些聲音會叫得更響亮。但它們的驅動力主要是科技,是讓我們相互聯繫、協同合作、學習彼此想法的科技。科技的力量,若能駕馭,將會振奮人心。

若談到地理鄰近關係及創造力的基礎數學,現實世界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在闡明不斷變化的世界。

作者介紹:麥特.瑞克托(Matt Richtel)

《紐約時報》記者,以一系列分心駕駛的文章獲得普立茲獎。這類作品集結成他的第一本非小說類書籍《死之漫遊》,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二本書《免疫解碼》探討人類免疫系統,也是暢銷書,並入選比爾‧蓋茲2021年度夏季閱讀書單。另出現在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新鮮空氣」節目、CBS的「今晨」節目,也會參加美國公共電視網新聞時段討論,其他主要媒體也看得到他的蹤影。目前住在加州舊金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奇光出版《解碼創造力:踏上藝術、科學和靈魂之旅,揭示自我創造的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