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時總是過度情緒化?專家傳授「30種方法」,做對了可改善關係還能談成生意

2024-01-07 11:00

? 人氣

「對事不對人」和傳達自我價值的能力,是從我們自己的內在價值自然流露出來的。(示意圖/取自FREEPIK)

「對事不對人」和傳達自我價值的能力,是從我們自己的內在價值自然流露出來的。(示意圖/取自FREEPIK)

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我們都想對某些人發揮正面影響力。我們的動機可能是要做生意、保有客戶、維持關係、改變行為,甚至是改善婚姻與家庭的關係。但該如何做呢?我們如何能夠影響他人的生活?我個人認為基本的影響力型態有三種:一、以身作則(別人觀察);二、建立關懷關係(別人感受);三、親自教誨(別人聆聽)。以下這三十種方法正好分屬這三大型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身作則

一、避免口出不禮貌或負氣的話,尤其是在受到刺激或疲憊不堪時。這時,能避免話中帶刺,是自我控制的最高表現。發揮這項特質需要絕大的勇氣,若無可資效法的約束楷模,可能會將我們的沮喪傳到他人身上。我們需要找尋足為楷模的新典範和事例,以學習如何贏得內心的勝利,發掘明顯的動機,培養前瞻性和控制力,克制突發厥詞的衝動。

二、培養對他人的耐性。飽受壓力時,耐性就會受到考驗。我們會言不由衷,完全與事實脫節;我們可能會變得悶悶不樂,溝通時過度情緒化,而不是以冷靜言語去批評、判斷或拒絕,結果,回饋我們的只是受傷的感情與緊繃的關係。耐性是信仰、希望、智慧與愛心的具體表現,是一種積極的情感,而不是漠視、沉默的忍耐或消極退縮。耐性是情感上的勤勉,能逐步地接受現實過程,符合自然成長的規律。生活中有無數機會讓我們培養耐性(活動我們的情感細胞),例如等候遲到的人或飛機、在外界環境雜亂時安靜傾聽子女的感受。

三、對事不對人。雖然我們對某人的行為不表贊同,卻仍能不受個人與判斷的影響,協助他建立內在價值與自尊,如此會使他奮力向上。「對事不對人」和傳達自我價值的能力,是從我們自己的內在價值自然流露出來的。

四、提供不具名的服務。「為善不欲人知」的善,會提升我們的內在價值與自尊。而且,為他人服務而不求回報或知名度,也可進一步了解他人的價值觀。無私的服務一向是培養影響力的最好辦法。

……

了解並關懷別人

九、相信別人。信任別人會產生極佳效果。假設每個人都極力想要有所表現,你就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激發出他們最好的一面。我們在處理複雜易變的事務時,往往會產生不安全感與沮喪,於是會對別人貼上標籤,以利判斷或評估。每個人都有各種面貌與潛能,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不同的對待方式,他們就有不同的回應。
有人會讓我們失望或占我們便宜,認為我們天真、好欺騙,但只要我們相信他們,多數人都會真心對待。別因為一顆老鼠屎而壞了一鍋粥,只要動機純正,對人信任,別人也會報之以禮,待之以誠。

十、先了解別人,再求讓人了解與別人溝通時,需要全神貫注、全心投入,必須認同對方的感情,以對方的觀點看事情,這需要勇氣、耐性和內在的安全感。除非別人認為你了解他們,否則不會接納你的影響力。

……

適時的指導

二十、在準備講詞前先做好心理準備。講話的內容可能遠不如講話的方式重要,所以,在子女帶著一大堆問題從學校回來之前,先振作一下自己,表現出愉快可親的一面,全神貫注於他們的問題。回家進門前,在車中稍待一會兒,同樣振作一番,並問自己:「今晚要如何讚美太太和孩子?」把最好的一面拿出來,會使你去除疲倦,恢復生氣。

二十一、避免爭辯或逃避—在異中求同。一有歧見,許多人就會爭辯或逃避。爭辯有各種方式,從採取暴力到公開的表示不滿或怨恨,到微妙的諷刺、尖銳的反諷或質問、刻薄的評斷及嘲弄。逃避也有許多種方式:一種就是退縮,為自己感到抱歉。如此怏怏不樂只會助長怒火,播下未來報復的種子;也可能會變得冷淡、漠不關心、不願參與、推諉責任。

二十二、掌握機會教育的時機。雙方有歧見時,是最好的施教時刻。但有的時候該施教,有的時候卻不該施教。該施教的時候是:(一)他人未受威脅時。當他人倍感威脅時,施教的努力只會增加怨恨,只好等待或創造時機,讓他人覺得較有安全感,更容易接納。(二)當你不生氣或沮喪時;當你自覺愛心洋溢,或受到尊嚴和有安全感時。(三)當他人需要支持與幫助時。

……

克服三大常犯錯誤

在試著影響別人時,我們常犯下三項錯誤:

第一項錯誤:在了解之前,急於提出建議。在告訴別人該如何做之前,應建立諒解的關係。影響他人的關鍵,在於了解他人。除非了解一個人及他的特殊狀況與感受,否則勢必無法給予適當的建議。因為他會想:「除非你也接受我的影響力,否則我將不會接受你的建議。」解決的處方是:認同他人的感情。試著去了解他人,再試著讓人了解。

第二項錯誤:未改變行為或態度之前,就想要建立或重建關係。如果自己心口不一,再多「贏取朋友」的技巧,也派不上用場。愛默生說得好:「你在我耳朵中叫囂得太大聲,我反而都聽不見。」處方是表現一致和真誠。

第三項錯誤:我們以為良好的身教和人際關係就足夠了,不再需要公開教導他人。沒有愛心徒有方向,便欠缺動機。沒有方向的愛心,則缺少目標、守則、標準和提攜的力量。處方是教導並談論方向、任務、角色、目標、守則和標準。總歸一句話,傳達訊息時,本質較言行更具說服力。

作者介紹|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1932–2012)

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國際知名教育訓練機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 Co.)共同創辦人。

《時代》雜誌稱譽柯維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獲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素負盛名,以深刻且直接的引導,畢生致力於向大眾證明,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柯維的著作包括《與成功有約》、《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成功哪有那麼難》、《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與生活有約》、《七個習慣打造幸福家庭》、《第8個習慣》、《柯維經典語錄》、《漫畫讀通與成功有約》、《第3選擇》及《讓好工作找上你》等,其中《與成功有約》全球售出四千多萬冊,獲選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商管書第一名。

柯維於二〇一二年七月過世,但他在領導力、時間管理、效能、成功,以及愛與家庭關係等領域的卓見,留傳後世無與倫比的精神資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與領導有約:原則致勝》

責任編輯/洪生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