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我是為你好」情緒勒索家人!醫師點出「4款問題父母共通點」:不要過度介入孩子的人生

2023-12-29 18:11

? 人氣

只要能夠放下心裡的「劇本」,你將會成為更棒的父母。(示意圖/取自pixabay)

只要能夠放下心裡的「劇本」,你將會成為更棒的父母。(示意圖/取自pixabay)

放下劇本,你會成為更棒的父母!長年的心理研究與臨床經驗顯示,許多人心理問題的源頭,來自於早年的「親子關係」。而提升心靈的最終目的,也離不開培養「心理健康的下一代」—所以我認為,有必要以一個獨立的章節,專門討論導演症候群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四種「過」與「不及」的父母

綜覽各家心理學著述,你會發現,最終的建議總是殊途同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最有幫助,最可以培養出健康、開朗、正向、有自信孩子的父母,稱之為「恰如其分的父母」。對比於此,則是各種「過」與「不及」的父母,包含「理智型父母」、「情緒型父母」、「溺愛型父母」與「忽略型父母」。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套固著的劇本,導致重複使用僵化、不合時宜,甚至失職的方式教養下一代。

「理智型父母」:

通常為高學歷,要求完美,愛分析,有些焦慮、神經質,甚至強迫症傾向。對於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博覽群書,期待以最理想之方式教養子女。對孩子從小即訂定明確的目標,什麼年紀該學會什麼一一規劃、刻意栽培,希望孩子能在特定的領域領先群倫。會花費大量時間在孩子身上,陪孩子寫功課、準備考試、上才藝班,對於孩子的生涯發展早有定見。

這一型父母常見的對白包括「媽媽也是為了你好……」、「照這樣做就對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相信爸爸,不會錯的!」、「總有一天,你會了解我的苦心」、「為了你的將來,讓你恨我也沒有關係」、「等你長大後,你就會懂的……」

心中劇本:

先苦後甜,才是人生的真諦。我是人生的過來人,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我希望你實現比我更好的人生。孩子的成長,如果一切都照我的規劃,就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比別人提前得到成功與幸福。

問題:

凡事總為孩子做決定,即使是最好、最正確的決定,都可以讓孩子喪失掌控感、自信心與決策能力。現今社會,十分流行「選擇困難症」與「拖延症」,與父母從小過多、過度的介入不無關係。同時,過度理智,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可以提供的、最重要的生長養分:「關愛」。雖然理智型父母會覺得「我提供給你豐富充實的人生」就是最好的愛,但是孩子所體會到的全然不是如此。孩子會覺得,你愛的是「我的表現」,而不是「我這個人」。

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自以為是的同理心、認為「我做得到,你也一定做得到」、錯誤的「將心比心」……這一切都成為親子關係的殺手。孩子真正的潛能,通常是未知的。而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五年、十年之間,世界就可能出現極大的不同。也就是說,孩子的人生,有很大機會和你過去所經驗的完全不同。甚至,孩子未來生活的方式、從事的職業,目前可能都還沒出現。

最幸福的孩子,能夠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路做自己「喜歡」而且「擅長」的事情;如果能夠不斷找到這樣的領域,他自然可以走得輕快、開心、熱情洋溢。父母以從眾、過時的經驗,對孩子的規劃越多,只會讓孩子更侷限、更墨守成規,甚至更脆弱。臨床上,不乏這樣父母以既定劇本「荼毒」孩子而不自知的案例。如果你所規劃的,完全不是孩子潛能與愛好之所在,而你又固執己見。換來的,可能是更可怕的怨恨與報復。

常見的「被動攻擊」:

宅男宅女啃老族,用我的「無能」來回報給你;或是「隱藏式攻擊」:表現優異、一路順風,遠渡重洋,然後與父母老死不相往來……都是理智型父母常遇到的心碎結局!

「情緒型父母」:

通常父母本身來自於有狀況的家庭,缺乏安全感、情緒高張,甚至忽冷忽熱、喜怒無常。精神醫學上,殺傷力最大、與精神疾病之生成與復發高度相關的照顧者,就是「高度情感表達」(high expressed emotion, high EE)型。

主要特徵包括過度的情緒介入,以及過多的批判。比較輕微的狀態,包含:喋喋不休的叨唸、抱怨、大驚小怪、大怒大悲等。嚴重者,則會呈現:冷嘲熱諷、批判、貶抑、威脅、情緒勒索,甚至出現口頭與肢體暴力!

常見之對白:「動作快一點……你看!又掉了!撿起來!……專心……衣服穿好……遲到了……你總是慢吞吞……(緊迫盯人、實況轉播)」、「你看,老是要媽媽提醒……」、「這次數學考的不錯……可是國文還是有待加強喔……(yes, but……)」、「你呀……就是粗心大意!」、「好手好腳的,整天好逸惡勞!」、「我數到三,你給我過來……一、二、三!」、「你再這樣,我就再也不理你了!」、「你的表現,讓我十分失望……」、「我沒有你這個兒子!」、「難道要逼我去死,你才甘心嗎!」是不是十分可怕!

心中劇本:

你要知道我有多愛你!你不該忽視我的感受!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你必須以相對的愛與順從回報我!

問題:

健全的人格,有賴於理性與情感之平衡。凡事訴諸情緒,只會讓孩子養成用情緒面對所有問題的習慣,逐漸喪失客觀與理智。研究顯示,如果大腦承受天災人禍這樣高強度的壓力,會造成神經失調甚至腦細胞受損。試想,如果你動不動就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壓力,就如同讓他每天都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假以時日,大腦會累積多麼重大的傷害。

時不時的情緒勒索及口頭、甚或肢體暴力,會造成兩種後果:一種是孩子變得過度在意,甚至過度解讀他人的情緒,在人際互動時敏感自卑、患得患失,日後也很容易成為口頭或肢體霸凌之受害者,或是動不動就被伴侶、主管,甚至同儕情緒勒索。

第二種後果則是為了自保,開始忽略父母的情緒,變得冷漠,甚至早熟。因為常常處在負面的情緒之中,進一步,就連自己的情緒也變成習慣式地忽略。這在心理學上,稱作「情緒失讀」(alexithymia)。長期忽略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情緒,就會變成一個冷漠、缺乏同理心,甚至有反社會傾向的人;長大後,自己也有極高的機率,成為情緒勒索、甚或家暴的加害者!

「溺愛型父母」:

通常來自於匱乏、艱困的家庭,為了彌補自身的缺憾,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地呵護子女。隨時擔心孩子在物質或情感上有所匱乏,覺得提供子女一切,讓孩子幸福,就是盡到父母的責任了。通常不論是非,一切向著自己的孩子。當然,這也常發生在隔代教養,也就是祖父母對於孫子女的關係中。

常見之對白:「來,吃這個!」、「會不會冷?小心感冒了!」、孩子撞到桌子跌倒了:「桌子不乖,我幫你打它!」、「要照顧好自己,缺什麼都可以跟媽媽說……」、「如果有人欺負你,爸爸一定幫你討回公道!」、「為了你,我可以犧牲一切!」

心中劇本:

我是最棒的父母,我要給你最好的……只要一切平安順利,你就會是最幸福的孩子。

問題:

「慣子如殺子」、「慈母多敗兒」,社會上慘痛的例子,屢見不鮮。成長過程中,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受挫,都是寶貴的體驗與學習。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你的保護傘之下……溫室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要離開家庭,進入困難重重、競爭激烈的社會,將要如何生存?

醫學上也有類似的例子,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孩子大多成長在乾淨、清潔的環境,但各類過敏性疾病卻逐年上升。我們小時候,每天趴在地上打彈珠,吃蒼蠅爬過的東西,身體卻十分健壯。

除了環境的壓力,人際方面,外面的人也不會隨時都對你彬彬有禮。臨床上常見到,被師長罵一句、被同學推一把,就再也不願意去學校的孩子;談戀愛後,對方移情別戀,就尋死尋活……總之,成長過程中,培養出孩子對於環境壓力、對於人際衝突的適應能力,絕對是父母不可逃避的重責大任。

「忽略型父母」:

通常因經濟因素或家庭責任(如工作壓力過大或照顧老病家人)而心事重重、自顧不暇,或過早生育(自己也還是孩子)、罹患精神疾病,甚至有酒癮/毒癮、身繫囹圄,無心也無法照顧子女。輕則慣於敷衍、忽視、粉飾太平,重則情感淡漠、言談冷漠,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甚至嚴重缺席,導致主要照顧者頻繁更動。

常見之對白:「我工作已經累個半死,你還要我怎麼樣?」、「小孩子幹嘛問這種問題……」、「又不會怎麼樣,別哭!」、「我已經夠忙了,你乖一點別來煩我!」、「又沒有人給你壓力,你有什麼好憂鬱的?」、「你難道就不能自己照顧好自己嗎?」、「老天爺真不公平……我好命苦……」、「你這個討債鬼!」

心中劇本:

我自己都沒辦法顧好自己了,你還來煩我!你不是我的責任,生在這個家庭算你衰!這個世界,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問題:

健全的心智發展,有賴於充分的「依附關係」。人類屬於靈長類,你可以想像在大自然之中,靈長類的幼仔是如何度過嬰幼兒時期?

剛出生的小猴子,整天和母親緊緊依偎,加上哺乳這個動作,母親與孩子的大腦都會分泌「催產素」,而催產素,會讓母親與孩子都產生深刻的「愛」的感覺—這就是小猴子對於其他同類以至於這個世界,「信任」的堅實基礎。如果此時強制將母子分離,即使充分給予飲食照顧,讓小猴子順利長大,牠還是會出現性格上的變異……自卑、怕生、缺乏安全感甚或情緒不穩都有可能發生。

親子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對於最親近的父母都無法安心,談何對其他人產生信任?結果就是,一輩子的人際互動都受到影響,甚至對於家庭徹底失望,無法與另一個人建立穩固關係;更遑論成家立業,組織屬於自己的幸福家庭。

以上四種失職的父母,追根究柢,常常都有一個共通的原因……就是自己早年的親子關係也不健全。孩子對於父母永遠都是又愛又恨,所以無意識間,也會採用與父母類似或互補的方式,與自己未來的子女、其他人以及世界互動。這樣導致問題會世世代代以不同的型態不斷傳遞下去,影響可謂十分巨大與深遠。

作者介紹|馬大元

從小具備亞斯特質,高中時期一度憂鬱,成績一落千丈。掌握身心調適技巧後逐漸開朗積極,於醫師國考及公職醫師高考拿下雙料狀元。

推動心理健康及親子關係教育不遺餘力,參與各級學校、公私立機構、各大企業、媒體等活動,屢獲好評。與太太林姿吟職能治療師主持YouTube頻道,成為網紅夫妻,觀看次數突破四百萬。

對各學派之心理治療技巧興趣濃厚,多年來學習不曾間斷。首創「心靈影像療法」,運用簡單的譬喻與想像,啟發患者的影像記憶。短短幾分鐘之內,就有機會改善其根深蒂固的負面想法,且效果持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導演症候群:放下心中的劇本,打破負面慣性,從此更快樂!》

責任編輯/洪生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