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失的愛,該怎麼找回來?心理專家道出只有這樣做,才能療癒原生家庭的創傷

2022-07-31 10:30

? 人氣

比如當一個孩子被朋友打了,如果媽媽抱住孩子,聽一聽孩子的委屈、害怕,孩子的痛苦就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釋放;但是如果媽媽因為自己無法處理這些痛苦感受,或是無法承受焦慮,不允許孩子哭,或者假裝沒事,只是不斷告訴孩子:「沒什麼,不要哭」等,可能就會讓孩子在日後遇上困難時,難以向他人求助,同時也會為自己感覺痛苦而羞愧,這就會讓他試圖逃開困難,而不是努力去解決問題。對於我們成長過程中缺少愛的經驗,我們也需要有能力承認它,承認曾經發生過的傷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創傷經驗,試著去理解背後的訴求。想想看,如果我們走在路上被樹枝劃了一下,非常疼,但是我們不會特別生樹的氣,也不會感覺被樹嚴重傷害了。不過,如果將樹枝換成了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人呢?我們可能就會覺得被嚴重傷害了。那是因為,對重要的人,我們內心會有很多愛的期待,當我們感覺被傷害時,我們也會感到恐懼,怕失去重要的人對我們的愛。所以,當我們感受到不被愛、被傷害時,我們需要試著去瞭解,這些感受背後的期待是什麼。當知道了背後的期待後,我們往往會找到更多的途徑來滿足自己,而不是停留在期待的世界之中。

承認傷害的存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放棄不現實的期待,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諮商室裡,我們常常會聽到諸如此類的話:「要不是他們那時候傷害了我⋯⋯」是的,責備父母與承擔起自己成長的責任比起來,要容易得多。當我們把所有的錯誤、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的時候,至少我們不必面對自己身上需要改善的內容,就可以覺得「問題都是別人的,而我是好的」;也不必去面對「我確實沒有被更好地對待」的哀傷。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所有的傷害都發生過了,歷史無法改寫。不管我們怎麼痛恨那個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傷害都無法抹去,倒是我們自己會陷進被傷害的痛苦中無法自拔。所以,期待曾經的傷害沒有發生是不現實的,不斷抱怨父母曾經的傷害也意義不大。能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的,是承認曾經的傷害已經存在。從現在開始,讓自己發生一些變化,幫助自己離開那些被傷害的過往,至少不讓那些感覺一直控制著自己的生活。而我們能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恰恰是我們承擔起為自己今後的人生負責的擔子,將目光從盯著過去的傷害轉移到「我能為自己的改善做些什麼」。這個世界上,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的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作者介紹|王雪岩

「十分心理」專欄作家,愛若斯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督導師。從事心理學研究十餘年,擁有忠實粉絲超過30萬人以上。許多重磅文章直擊人心,被「十點讀書」、「人民網」、「知乎日報」等口碑平臺轉載。

她不僅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也是一位多年心理被分析者,能以優美流暢的文筆闡述心理困擾的成因及其應對方法,讓人從邏輯嚴密的專業分析中,也能讀出貼近生活的親切之感,療癒千萬讀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言文化《父母並非不愛你,卻又讓你傷痕累累的「隱性虐待」:如何療癒童年傷痕,走出原生家庭所給的痛苦情緒》(原標題:找回缺失的愛,怎麼做?)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