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記者常讓民眾覺得沒有同理心?她擔任主播多年,點出台灣媒體最常犯的毛病

2018-06-14 09:00

? 人氣

唯有同理心,才能讓我們在理性之餘,保有一顆柔軟的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問自己:我究竟想傳遞些什麼?

踏入新聞圈二十年,我採訪過國內外各種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我總是不停反思:記者做一則報導時,是否有比描述現場更重要的訊息需要傳達?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而這些該被傳達的訊息,正是作為記者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記者絕非只是單純的訊息傳遞者。從他起身採訪的那一刻起,他所報導的每一則消息都背負著相當程度的社會責任。基於這樣的責任感,無論走到哪,最該做的都是傾聽現場的聲音。每個記者都應該反問自己:「我採訪這則新聞的『重點』是什麼?只是為了讓觀眾看到這裡有多悲慘嗎?這種心態是正確的嗎?還是我應該為這些人做點什麼?」

當你瞭解一切報導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幫助你的受訪者,盡到記者該有的社會責任時,你就會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報導裡該包括些什麼。我們記者手上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媒體公器,所以可以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並能快速收到回饋。

八月一號當天,我除了一早就抵達高雄做現場連線報導,稍晚更透過工程人員的協助,在不影響到氣爆現場搜救的前提下,架設了主播檯。當晚我們就在災區進行壹電視晚間新聞的播報。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方便掌握最新訊息,並讓觀眾同步看到入夜後的最新搜救進度。但如此大費周章地把主播檯搬到氣爆現場,還有更重要的意義:讓災民覺得溫暖

「我們跟你們站在一起。」

「我們不嗜血也非蝗蟲,不會大批過境後就鳥獸散離開。我們留在這裡,傾聽你們的聲音,幫助你們一起復原家園。」

我在每一次的報導中,都不斷強調這個概念。觀眾有沒有接受到這樣的訊息?我相信是有的。因為當晚我坐在臨時架設的主播檯上,手機中不斷湧進我個人臉書粉絲專頁的訊息,有些是update最新訊息、有些是請我幫忙協尋失蹤親人,所有訊息都來自在地居民。我或許無法直接幫上忙,但至少讓災民們多一個管道,能向外界傳達他們的需求。

儘量少用「形容詞」

雖然記者和主播是說故事的人,但故事要說得感人動聽,靠的不該只是花俏的詞藻。

例如,當我們來到氣爆災區採訪新聞,首先要讓大家知道的是:這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了顯示其嚴重性,我們必須讓大家知道這裡原本是什麼樣?現在變成什麼樣?但我會透過實際的描述,而不會過度使用形容詞。

什麼叫「形容詞」?例如:「人間煉獄」是形容詞,「慘不忍睹」也是形容詞。我傾向使用最單純的敘述法,口述我在現場所看到的一切,讓不在現場的人都能體會與明瞭,例如:「這個物品本來在一樓,但觀眾朋友可以看到,它現在竟然掛在三樓。居然能把這個東西從一樓炸飛到三樓,可以想見當時爆炸威力有多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