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貧窮真的會讓人變笨!專家解釋背後原因,五招教你擺脫惡性循環、走向一流人之路

2022-03-27 10:00

? 人氣

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貧窮確實會使人變笨,因為貧窮造成的匱乏占據了人們的注意力,進而降低了人的認知頻寬。(圖/取自pixabay)

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貧窮確實會使人變笨,因為貧窮造成的匱乏占據了人們的注意力,進而降低了人的認知頻寬。(圖/取自pixabay)

物質條件無法決定我們的命運,真正影響我們的是認知頻寬是否富足。

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因為我們正逢這個物質豐富、科技發達、訊息便捷的時代。我們正經歷的一切,都是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儘管如此,我們潛意識中都仍殘留著部分匱乏心理,一不留神就會跑出來影響我們的選擇和決策。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匱乏心理讓自己養成節儉的品行,所以沒什麼值得特別反思的。但當你知道這種匱乏心理會使一個人變笨時,你是否會重新對它認知呢?

匱乏心態,讓人變笨

沒有人希望自己變笨,但這事有時不可避免。《匱乏經濟學》一書的作者森迪爾.穆蘭納珊曾針對印度蔗農進行一次調查。調查發現,在收穫季節前,也就是蔗濃們經濟最拮据的時候,他們會被眼前最迫切的生計所牽動,終日心事重重。這種狀態下,他們總是顯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淺,無論行動力、自控力、反應速度,還是智商表現都會比較差。而在收穫季節過後,蔗農們有了收入,認知水平和行動能力都會明顯提升,他們不僅情緒穩定,也能規畫長遠目標並為之行動。

研究結果顯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貧窮確實會使人變笨,這不是因為貧窮讓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貧窮造成的匱乏占據了人們的注意力,進而降低了人的認知頻寬。

所謂認知頻寬,就是認知的容量,它支撐著人的認知力、行動力和自控力認知頻寬一旦降低,人很容易喪失判斷力,做出不智之舉,或急於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難以抵擋享樂的誘惑。

每個人的頭腦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的壓力會讓人多一個後台運行的隱藏程序,雖看不見卻消耗著大量的認知資源,所以有人會將剩菜剩飯留到第二天繼續吃,他們認為這樣很節儉;有債務壓力的人,更容易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對孩子發火;而終日憂心忡忡的人,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當事人認知頻寬不足,自己無力考慮長遠問題,難以保持耐心和專注,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便不自覺的偏向那個最安全、最能快速見效的選項。

不難預見,這些短視行為帶來的糟糕結果更加劇匱乏心態:吃剩飯吃壞肚子,在醫院的花費會遠遠超過飯菜錢;對孩子發火會讓自己壓力更大;而在學習時不停滑手機,讓自己更加憂心忡忡。惡性循環會增強負面迴圈,讓憂者更憂。

可見匱乏是「變笨」的一種誘因,事實上,任何能制造壓力的事件都會擠占我們的認知頻寬,比如明天的演講、考試的期限、失業的擔憂等等。只要我們的注意力被某一個巨大的事物吸引,我們就有可能進入匱乏狀態,進而降低認知頻寬,做出不智之舉。

例如:當我們在商場聽到「五折優惠最後一天,明天恢複原價九九九元」的推銷宣傳時,就很可能忍不住掏錢包,生怕錯過這個優惠,等事後才反應過來,這東西並非迫切需求。

我們也常戲稱「戀愛中的男女智商為零」,因為熱戀中的他們只能看到對方的優點而看不到缺點,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他們的注意力被對方完全俘獲,認知頻寬被占用殆盡。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便是對這種現象的另一種表述,但本質上就是匱乏心態導致判斷力下降。

急於求成,焦慮叢生

如今,物質匱乏的影響似乎越來越小,很多人擔憂的已經不再是吃不飽,而是吃得太多了。以前奢求的事情,現在隨時可以實現:找資訊,上網路;要美食,有外賣;想旅行,有高鐵;想學習,有資料……但如果我就此斷定:匱乏的問題一旦解決,人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想必你肯定表示反對,畢竟扎扎實實的競爭壓力就擺在眼前。

現代社會雖然為我們提供更多便利和選擇,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快節奏,彷彿一不留神就會落在隊伍後面,不由得迫使每個人加快腳步,不自覺的想要獲得更多優勢。

光是在校學生的焦慮就可見一斑。在前來諮詢的讀者中,很多大學生都表示自己當下非常浮躁,很難靜下心學習。當我問及他們的目標時,一位大二女生說,她想在短時間內同時學習辯論術、邏輯學、修辭學、哲學、認知神經科學、教育神經科學、英語、德語、希伯來語、日語、人工智慧,還有精神醫學……

其實她自己也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內心的欲望就是如此強烈,因為競爭壓力迫使她想要更多,不像過去,基本上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專注學好一項技能,就可以謀生立足了。對這位同學而言,這麼多欲望要同時「多工處理」,認知頻寬被占用殆盡,自然就沒有心力支撐自己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了,最終只能讓自己在痛苦中徬徨,甚至做不好當下的小事。

畢竟這只是一例個案,另一種現象就比較普遍常見了。很多學生或上班族希望在假期或休假時間提升自己,於是把日程安排得滿滿,不留一點時間,結果每次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僅實現不了目標,反而在娛樂中無法自拔。

這道理其實是一樣的:當一個人同時面臨很多任務的時候,他的認知頻寬就會降低,反而沒有了行動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經驗的人都會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做重要的事情同時主動安排娛樂活動,保持日程的餘暇——這種方法是科學的、智慧的。

現代社會中,最焦慮的族群約莫是三十歲左右的世代。他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正好處在人生的三個關卡:一是責任的關卡:家有老小;二是工作的關卡:前浪未退,後浪追擊;三是比較的關卡:左有錢右有勢。一些人渾渾噩噩走到這個關卡上,突然發現家庭責任重大,職業生涯未卜,而自己昔日的同學、同事卻已經望塵莫及。他們猛然驚醒,各種焦慮洶湧而來,心裡不斷迴旋著這樣的悲鳴:「來不及了!一切都晚了!怎麼也趕不上了!」

即使下定決心奮起直追,自己也很容易陷入盲目嘗試、亂學一通、急於求成的陷阱,因此,他們在看不到效果的時候就會馬上放棄,最終讓自己更加焦慮。這種感覺很不好受,究其原因,就是自己陷入了成功匱乏狀態,認知頻寬急遽降低——既有人生未知的後台程序,又有各種急於實現的多工待任務。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很難走出來,因為已經沒有足夠資源支撐他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了。

現在,雖然溫飽無虞,但競爭加劇,也有很多附加的困擾,比如我們雖然可以便捷的查閱訊息,但娛樂訊息也無孔不入的誘惑著我們;我們雖然可以方便的網上購物,但無端的欲望也會使自己囤積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生活雖然緩解了生存壓力,卻又帶來了自制上的壓力。抵制誘惑和欲望無一不消耗我們的認知頻寬,而那些有著大把時間和金錢的人士,如果沒有足夠的認知頻寬,也會讓自己陷入無聊和空虛之中。

五帖良藥,助你覺察

物質條件無法決定我們的命運,真正影響我們的是認知頻寬是否富足。有了富足的認知頻寬,我們就能在任何環境中擁有支撐自己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在變化的環境中解救自己。那麼如何才能獲取認知頻寬呢?

我想,最重要的莫過於保持自我覺察了。對此,我給大家備上五帖覺察「良藥」,請各位依個人需求服用。

第一帖,保持環境覺察,理智選擇。對於有些人來說,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格局和遠見。為了在壓力環境中盡可能保持較大的格局和遠見,我們需要運用高級後設認知能力保持對環境的覺察,因為在無覺察狀態下,認知頻寬會受到擠壓,但在主動覺察狀態下,人們就可以承受壓力,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決定。

第二帖,保持目標覺察,少即是多。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的重要性,在於它直接決定我們如何使用自己的認知頻寬。《見識》的作者吳軍曾說:「很多人認為我是善於利用時間的高手,問我如何才能同時做更多的事情。事實上,我做事的訣竅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時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審視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麼,然後打破思維定律,拒絕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會塌下來的所有事情。」

這正是「少即是多」的真正內涵。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免於盲目奔波,才能讓自己從忙碌中解脫,才有時間使用認知頻寬審視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帖,保持欲望覺察,審視決策。對於某些人來說,當前最大的壓力莫過於過多欲望對認知頻寬的衝擊。早上一起床就拿手機體現的是對訊息的欲望,囤積物品體現的是對物質的欲望,應酬太多體現的是對社交的欲望,吃得太多體現的是對美食的欲望……每一種欲望的萌發都有可能在認知頻寬中添加一則運行程式。

我們若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腦子裡存在大量任務和念頭的時候,往往是我們行動力最弱的時候。所以保持對欲望的覺察,及時審視,是清理自己認知頻寬的好辦法。當我腦袋裡一團亂的時候,就會坐下來,拿出筆和紙,把心中的念頭全部列出來。無論是後台隱藏的,還是前台運行的,只要清晰的列出來並逐一審視,自己立馬就會神清氣爽,行動力十足。

真正的行動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的人,而是會想辦法避免同時做很多事的人。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滿,無論進行學習計畫,還是安排工作,他們都會給自己留有餘裕,從容的面對每一刻。

第四帖,保持情緒覺察,謹慎決定。不要在最興奮的時候做決定,也不要在最憤怒的時候做決定,尤其是重大決定。大喜大悲的時候,我們的認知頻寬往往很窄,判斷力也很弱。

除了極端的情緒,我們也要及時關注平日裡恐懼、擔憂、緊張、害怕等各種小情緒,並及時清理掉。一個認知頻寬富足的人,也會是一個心平氣和的人。

第五帖,保持餘暇覺察,自我設限。適當的餘暇是我們應對壓力和意外的寶貴資源,但是過多的餘暇可不是什麼好事,如果有大量的金錢,就容易萌生無謂的欲望;有大量的時間,也容易陷入低效的狀態。認知頻寬雖足,但若不運行有效的人生程式,自然也是白費。

如果你的人生有如此好運,一切都很富足,不妨想辦法給自己設限,適當製造匱乏,以成就自己。

作者介紹|周嶺

一位心智探索者。

在個人改變和成長的路上,廣泛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成為一位心智探索者與實踐者。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文章有知識、有深度,又易懂,常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相信每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同樣的困惑,希望本書成為成長領域的一個顯著地標,為更多希望成長的迷茫者指路。

「願本書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燈塔,也願更多的人能發現本書,共同覺醒,一起前行。」周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發光體文化《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原標題:認知頻寬:克服匱乏心理,釋放認知容量)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