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花一、兩千塊找心理師做諮商,怎會回家情況變嚴重?心理師歸納出3大原因

2017-11-14 06:20

? 人氣

事實上這可能才是平日生活中真實的感受,只不過在諮商晤談之前,已經習慣去壓抑或不去感受,於是在晤談中,就像是打開了內心的黑盒子一樣,一口氣把這些混亂的心情都釋放出來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個情況下,雖然不繼續諮商看起來是個好選擇,因為時間久了,又可以用原有的方式掩蓋情緒,但長久來看,對自我療癒與成長會有些不利,因為這些情緒並沒有真正被「轉化」或「釋放」,只不過是暫時「藏」起來,轉移注意力而已。

3、在狀況混亂的情況下尋求諮商,本來就需要一點時間恢復

有些個案則是因為本來就處於極度焦慮、害怕或恐慌的狀態,因為再也忍受不了,甚至自己的行為或情緒已經干擾到生活,於是鼓起勇氣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在這種情況下,暫時性的情緒波動是很可能會繼續延續的,畢竟心理諮商不是大悲水,心理師也不是seafood,沒辦法在50分鐘結束後,服用之後就立刻產生神奇的療效,讓你「元神光彩、神靈充滿、身心保平安」,在與心理師一起討論之後,若有必要,在比較危急的狀態下,可能需要考慮在前期先縮短晤談頻率,穩定身心,之後再慢慢拉長兩次晤談之間的間隔。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狀況,若想盡可能避免晤談結束後的強烈低潮或情緒波動,我自己根據這幾年的實務經驗,有以下原則可以參考:

1、與心理師討論自己的身心反應變化

心理師不是通靈少女,也無法與你的高我或守護靈對話,所以你沒有說出口的事情,通常心理師也很難察覺,因此能夠直接把自己回去後情緒起伏不定的擔憂跟恐懼說出來,聽聽心理師是否有什麼回應或建議,是對自己維持身心穩定比較有效的方式。

同時,我們也需要瞭解,心理師的理論與治療取向很多元,有些取向走長時間、深層療癒路線的,可能會認為這種混亂勢必經過程,他也很難給你太多建議跟支持,有些取向走短期、或是會根據個案狀況做出不同回應與建議的,這時候可能會提供你一些簡易的自我照顧方式,若心理師發現你的狀態不適合採用他的取向來提供支持與協助,通常有良心的心理師會鼓勵你去找更適合你的同業,好讓你能從諮商晤談中獲得幫助,又不會因為情緒波動過大而影響生活。

2、替自己找到一個最自在且舒適的晤談進度

諮商晤談並不是一口氣說越多,或是讓自己「沈」得越深,就能在過程當中獲得越多療癒跟力量的過程,我常用運動當比喻,對於已經有些年紀,或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要求他要立刻跑五公里或踩飛輪30分鐘、深蹲20下,雖然這些運動本身對健康有幫助,但在超過承受範圍的情況下,這些人在獲得好處之前,可能就已經先讓身體遭受運動傷害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