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花一、兩千塊找心理師做諮商,怎會回家情況變嚴重?心理師歸納出3大原因

2017-11-14 06:20

? 人氣

因此如果跟心理師討論過後,發現是前幾次晤談進度過快,導致回去之後潛意識或內心深處的情感被激烈翻攪,一來心理師會有意識的調整晤談中探索的速度,二來你也可以替自己建立一個安全界線,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來進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別等到「不行了」才去心理諮商,等待過程反而會增加更多焦慮!(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3、最好不要等到自己「不行了」才去找心理師

這部分可能跟台灣人的習慣有些關係,其實即使是我有時也是等到感冒很嚴重了才跑去看醫師,或是皮膚過敏很激烈了,才趕快服藥控制發作狀況,台灣人對於心理諮商的習慣,似乎跟「生病找醫生」的心態有點像,在剛開始有些狀況時,會覺得靠自己的意志力應該可以好起來,再不然就是作一些讓自己分心的事情,等到焦慮逐漸演變成失眠、不安開始引發親密伴侶的反彈,甚至一個人獨處時會有強烈畏懼感時,才來尋求諮商晤談的幫助。

這樣的心態算是人之常情,畢竟諮商費用真的是不小的支出,然而正是因為諮商費用很貴,而且無法在談個一兩次之後,就立刻讓原本處於非常混亂、不安、焦慮的狀態,有大幅度的改變(雖然催眠或其他比較整合性的取向,可以縮短時間,但也不如坊間宣稱得那麼神奇),所以更需要在自己覺得還可以撐一下。

但若已經覺得不太妙的時候,就先預約心理諮商的時間,尤其有時預約還要等上幾天或一兩周,這個過程可能也會增加自己的焦慮,到最後反而會因為有太多需要探索跟調整的部分,而讓諮商晤談的過程變得更加複雜,晤談結果也因此受到影響。

當然,心理諮商並不是唯一可以探索自己、療癒自己、改變自己的方式,就像是網路上有文章提到金凱瑞透過繪畫來療癒自己、歐陽靖透過運動來改變心情,有些人則是透過宗教來獲得心情上的平安,有人則傾向透過催眠、家族系統排列或心靈圖卡諮詢來達到成長與蛻變,然而無論是心理諮商或上述任何一種方式,在心情混亂、生活已經被自己的心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要在短短一兩次之內就有很好的抒解或穩定效果,難度蠻高的。

坊間許多講求速效的身心靈療癒方式,多半建立在個案先前已有許多自我探索、接受療癒經驗的前提之下,或是個案本身已經在生活中有不少沈澱、自我學習方式,這些我們替自己做過的努力,才是真正造成改變的最大力量,心理師、療癒師都只是過程中的一種輔助,而非造成改變的主角!

我常說,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信任心理師或療癒師能支持自己改變,再加上心理師與療癒師,能夠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催化改變過程,這三個因素,缺少其中一種,都會讓轉化的速度變慢,缺少兩種,改變基本上不太有機會發生,最後,改變確實會發生,但我們還需要根據自己的現況,建立起對改變所需時間的適切期待,才不會為了加速這個過程,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痛苦阿!

作者簡介|張義平(幽樹)

整合身心靈取向的諮商心理師, 深信文字具有力量,而每個人都擁有自身生命的解答,期待透過閱讀,你/妳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心靈圖卡、催眠、家族系統排列與蛻變遊戲是我所熟悉的探索工具。著有部落格:心靈行者的魔法錦囊、臉書:幽樹的療癒客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張義平部落格(原標題:心理師,為什麼我諮商完回去,好像變得更嚴重了?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