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會透露你的文化和專業背景!研究顯示:身體記憶會讓人不知不覺展現自己的真面目

2021-01-19 16:40

? 人氣

身體的感知能力是記憶的中心,走路姿態更可能會反映社會特質。(圖/photoAC)

身體的感知能力是記憶的中心,走路姿態更可能會反映社會特質。(圖/photoAC)

當普魯斯特透過一塊蛋糕重新回到童年時,湧上的記憶不只是關於那段時間,也包含他當時生活的地點。正如蛋糕有著特殊的香氣和味道,感官的感知之所以可以觸動回憶,是因為感知來自身體。我們所看到或感覺到的世界,都是由身體的角度出發。身體給予我們沙斯特曼所謂的「原始點」(primordial point),也就是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從最嚴格的角度來說,我們在移動的時候,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實驗研究顯示,當我們在環境中行進,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描繪出地圖。當我們刻意記住身處的環境,心理的地圖會更清晰,但研究指出,即便沒有特別留意,還是可以記住一個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想像我們來到一間新的超級市場。面對不熟悉的環境,通常會讓人有些不安。水果和蔬菜區在入口旁,只有這一點和舊的超市一樣,其他的陳列安排就有變化。但在造訪固定的商店無數次之後,按理來說,你可以在每個走道間悠閒漫步,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條走道,甚至連高度和位置都知道。你能夠不假思索的將東西從架子上拿起。你會注意到哪些商品的擺放位置有改變、哪些沒變,於此同時,並不需要特別注意店內的環境。我們會記得身處環境的感覺。

身體的感知能力是記憶的中心。我們在超市使用的感官不只有眼睛,而是全部的感官。

義大利麵的區域離冷藏區夠近,所以還帶著涼意,隨著我們走向另一頭的麵包區,室溫就變得比較舒服,瀰漫著誘人的氣味。全部的感官共同參與,為我們身處的環境打造多層次的地圖,隨著每次造訪,地圖就更清晰。參與其中的不只是我們熟悉的五種感官而已,還包含第六感:本體感覺。這是我們對於身體的位置和動作的感知,讓我們在身體層面深切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周圍的環境又是如何。

當我們在超市時,本體感覺就很有幫助,讓我們能快速進行無趣或不情願的差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過程中不需要耗費太多心力。然而,身體在記憶還扮演更有意義的角色。

身體的記憶能力同時反映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你是否總是睡在床的同一側,以至於在外過夜時,發現自己睡在配偶的另一邊,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和配偶走在一起時,你是否都採取同樣的身體姿勢,因此得到熟悉的幸福感?這是因為情緒存在於身體之中,而身體的姿勢都含有情感的層面。我們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和我們採取的姿勢相連,這樣身體和感受的關聯性會隨著時間強化。

無論是記憶中特定食物的味道,或是某個人或某棟建築物的氣息,都會因為身體的感官被喚醒,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回憶起那個人物、地點或時刻。正如感官的感知能觸動回憶,文化知識也存在於體內。

雖然法官、警察、護理師和牧師的制服是身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他們的身分認同並不只如此。受訓成為稱職的警察需要時間和專業知識,光是擁有知識和制服,並不能成為警察。這些人物角色都有專屬的特性或風格,在被視為「真正的」警察之前,會需要將角色身體化。

受訓的警察會知道要遵循的法規和指導原則,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利用身體建立維持公共秩序的權威。訓練的內容不只是規則,同時也包含在危險的情況中,該採取何種解決方式。同樣的,新手牧師不只要熟悉聖經的經文,學習主持儀式和經營教區,更重要的是展現謙卑、付出和博愛的價值。雖然他在身體方面受到的訓練可能沒有警察正式,但還是必須學習在面對喪失親人的家庭時,該用何種身體姿勢傳達同理心:張開雙臂和臉部表情都可以傳達你的在乎和關心。

法國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在著名的論文中,記錄自己在醫院的體悟:「我在紐約染上疾病。我想知道自己曾在哪裡看過其他像護士那樣走動的女孩,我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這個問題。最終,我發現我曾在電影裡看過。回到法國後,我注意到這樣的步態其實很常見,特別是在巴黎,法國的女孩也這樣走路。事實上,多虧電影,美國人的走路姿態也來到法國。而我得出一個觀點:走路時,手臂和手掌的擺放位置反映一種社會特質,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機制而已。

莫斯的觀點來自他對於走路姿態的觀察,在論文的其他部分,他則反思英國和法國不同的行軍風格。當然,行軍是士兵在閱兵場上,透過無數個小時的指導和反覆鍛鍊所習得的技術,但走路卻是我們成長初期就學會的能力。莫斯希望他的讀者能夠思考,我們的走路方式有沒有可能不只是個人風格,而是涵蓋更廣大的文化層面?他認為身體呈現的姿態和動作,會顯現我們的文化和次文化,或是像警察和牧師那樣,反映專業價值。

莫斯認為,身體不只是中心的血肉和骨骼,也不是移動的機器,而是文化知識的資料庫,傳達著文化知識。在某些專業中,必須打造合適的身體。警察不只是行走的法律百科,他們的制服和鍛鍊過的身體,是法律與秩序的體現。他們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能體現警察價值的身體。

曾服役於海軍的人類學家馬克.布蕭(Mark Burchell)研究為期32週的英國皇家海軍訓練,一度以士兵的身分參與,之後則擔任研究者的身分。他注意到訓練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拆解」年輕男子的身體,重新塑造成為一名士兵。菁英士兵的培育過程之所以將身體訓練視為重心的原因,是因為身體是海軍身分的核心。

除了這類的職業外,我們也要記得,沒有所謂自然的身體。對於身體該如何用顏料彩繪、用飾品妝點,或是為了宗教原因進行改造,人類所做的決定都是以文化為中心。由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等人類學家記錄的成年禮,包含身體改變,例如割禮。男孩的身體會透過這樣的社會化儀式,成為成年男性。身體代表特定地方的文化。

當我們欣賞出色演員的演出,常常會忽略他們準備角色時需要記住大量的臺詞。許多演員對這樣的能力不重視,甚至認為這不是技術。英國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曾說:「當你站在舞臺上,必須能不刻意想臺詞,並從其他演員的一舉一動當中,知道自己要接什麼臺詞。」這樣的評論說明自然演出的重要性,卻沒有說明他是怎麼背下劇本。多數人一生總是花上大把時間背誦,讓人不禁忌妒演員竟然可以輕鬆背下大量的資訊。在學時期,我們必須為了考試死背許多單字和公式,職涯則是拚命記下別人的名字。那麼,演員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近期對演員背誦臺詞的研究顯示,他們記憶的成效受到動作與臺詞間的影響。海爾嘉與托尼.諾伊斯(Helga and Tony Noice)終其一生致力於研究演戲情境中的資訊吸收。他們的研究發現,如果臺詞搭配演員的動作,會比沒有搭配動作更容易記憶。幾個月之後,參與研究的演員如果做動作,會比坐著更容易回想起臺詞。

在另一篇研究中,他們發現同一個場景的道具,也能幫助演員記臺詞。他們舉的例子是演員走向一個瓶子,將它撿起來,然後說:「這就是我解決問題的方法。」演員知道角色說這句話的意思,他的動作會反映出來:「瓶子代表這個場景的意義,場景的意義會控制演員的動作。」他或許會由瓶子裡喝一大口,或是將瓶子朝向其他角色揮舞。場景的意義、臺詞和動作緊密連結,因此當演員需要回想臺詞,他們會想起對話和動作。

由此觀之,回憶存在於身體和動作中。演員不只是坐著塞下大量的臺詞,他們會透過演出來記憶。根據諾伊斯和其他學者研究,這樣的方式在不是演戲的情境也適用。

認知科學家會區分目前討論的程序記憶(可以無意識想起的記憶型態),以及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陳述性記憶包含事實和事件,通常必須有意識回想。英文單字、週期表上的元素等,都是過去必須努力記住的。要回想起這些事通常得花點心力,但我們已經知道,如果和動作連結,就可以讓過程簡單一些。假如能回到第一次學習的環境,或是重現學習的情境,也能輕易回想。

1970年代有一項針對蘇格蘭浮潛者的研究,清楚呈現環境與記憶的關聯。參與研究的潛水者在西岸度過愉快的假期,他們被要求在陸地和水底這兩種不同的天然環境,學習兩個音節和三個音節的單字。接著,研究者測試他們是否可以想起這些單字。他們先試著在陸地上背單字,然後潛入20公尺深的水中,坐在海底回想這些單字。在海底學習單字的人,則是在岸上測試。如果回想的環境和學習相同,受試的潛水員比較容易想起單字,也就是在海底學習的單字,潛入海中時比較容易想起來。這個研究顯示,記憶相當依賴情境。

關於回憶的情境性還有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在家裡弄丟眼鏡或其他東西的反應。通常,我們會回溯做過的事來尋找,判斷可能丟在哪裡。由於情境在回想中扮演重要角色,幾乎只要回到房屋裡的區域,就可以想起眼鏡放在哪裡。研究顯示,對於資訊的回憶不只依賴心智和身體,某種程度來說,大腦和身體也會利用環境幫助記憶和處理訊息。

過去總是假設大腦獨立於身體之外,負責記憶和認知,體現知識的概念則對此提出挑戰,認為記憶靠的是心智和身體的結合。然而,我們在這個章節也看到,當身體移動,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記憶。這是否代表,物體和環境也是心智的一部分?

作者介紹|賽門.羅伯斯(Simon Roberts)

全球頂尖的人類學者之一。他曾與全球重要的國際企業合作並提供建議,包括Intel、Facebook、P&G、Google和其他《財富》雜誌評為全球五百大的公司。

2002年他創立英國第一家專門的民族誌(運用實地考察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公司,並擔任駐地民族誌研究者。

目前在經營自己的顧問公司Stripe Partners,寫作和演講主題包括研究、創新和戰略等,文章曾登上《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BBC電臺和《每日電訊報》等媒體。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原標題:姿勢會透露你的文化和專業背景)

責任編輯/連珮妤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