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千年前吃起來超像羊屎!商家一個改變,意外讓它成為熱銷商品…揭巧克力稱霸甜食界的真相

2020-10-16 09:00

? 人氣

歐陸的糖果店則靠另覓蹊徑取得勝利。經過多次的錯誤嘗試之後,到了一八七五年,瑞士巧克力師丹尼爾.彼得(Daniel Peter),總算找到了混合煉乳與巧克力的方法,做出可口、滑順的飲料,而當彼得在一八八六年引介了牛奶巧克力棒之後,又再度奪魁。那時有另一位瑞士人魯道夫.林特(Rodolphe Lindt),研發出一種精煉巧克力的技術,不斷用滾筒研磨、注入可可脂,做成一種超細的巧克力,入口即化,訣竅在於將可可的固體和糖的晶體,降低到舌頭嚐不出砂礫感的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米爾頓.賀喜(Milton Hershey)是焦糖製造商,一八九三年,他在芝加哥參加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時,看到了一個小型的德國巧克力工廠,忽然茅塞頓開。就像蒸汽運輸工具和插圖雜誌,國際性世界博覽會散布了機械化娛樂的福音。賀喜對於把巧克力烤箱及滾筒做大的想法,產生了堅定的信念,展覽會最後一天,他買下了整個小型工廠,但他發現,如何製造牛奶巧克力的機密還是很難取得。既然竊取工業情報的活動失敗了,賀喜就不斷實驗,直到他能夠在不燒焦的情況下將牛奶揮發,然後添加糖、可可粉及可可脂,做出了一種柔滑的牛奶巧克力,帶有一絲發酵乳脂的誘人酸味。剩下的便只是如何訂價,以便讓大眾垂手可得。

賀喜於一九○四年十二月,在賓州的乳酪鄉村王國打造了一家小鎮型公司,裡面有各種員工便利設施。他為少數幾樣標準化的產品精簡生產流程,並創造全國性的銷售系統,藉此降低成本,換句話說,這是在亨利.福特(Henry Ford)崛起之前的福特主義(Fordism),只不過賀喜量產的是原味與杏仁味的兩種巧克力棒,而不是汽車罷了。第一個會計年度——一九○五至一九○六年——賀喜的淨銷售值達到一百萬美元;到了一九三一年時,已達三千一百萬美元。

和其他的工業家一樣,賀喜垂直整合。他已經先取得了牛奶和巧克力,可可樹是一八二四年葡萄牙人從巴西帶過來的,後來已成為全球性的熱帶作物,但便宜的糖則是另外一回事,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縮減了歐洲的生產。一九一六年,賀喜訪問古巴,開始收購原始的甘蔗田,在哈瓦那東邊買了一萬英畝。賀喜是個膝下無子的鰥夫,在那兒找到了愉快的第二個家;他賣給別人的小小喜悅,使他能負擔自己鋪張的享受:上好雪茄、進口香檳、歌舞女郎,以及輪盤賭局。尊他為上賓的賭桌主持人,僅用手勢就可以幫他下注。從原本只是一個門諾會(Mennonite)的農場小孩,到後來的紙醉金迷,毋寧是一條漫長的崛起——或說墮落——之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