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千年前吃起來超像羊屎!商家一個改變,意外讓它成為熱銷商品…揭巧克力稱霸甜食界的真相

2020-10-16 09:00

? 人氣

對外的公開場合,他公司呈現的是另一種面貌。正如其他來自歐洲及美國的對手,賀喜製作針對兒童與婦女的廣告,將巧克力與純真的遊戲、健康的獎勵,以及含苞待放的戀情相互連結。賀喜對品牌很注重,用加粗的銀色字體,在巧克力色的包裝紙上為產品做標籤,那種特殊的顏色被稱之為「賀喜栗」(Hershey Maroon)。機會之神眷顧有備而來的巧克力師。當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賀喜接獲了如潮水般湧來的軍方訂單,他徵求並獲得了三百位女性志願者,為他包裝步兵巧克力棒(doughboys bars),銷量在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年間翻了一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在戰後進行的全國性禁酒令,也是另一個好機會,且受益者不止賀喜。由於酒精的來源變少,價格昂貴,品質拙劣,使得飲酒者必須另尋替代品,到了一九二二年,美國人已比一九二○年時多消費了二二%的糖。在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二年間,冰淇淋製造商多購買了兩倍以上的糖,增加比例成為禁酒令前的趨勢之冠,難怪觀察家會認為,「當尋找酒精刺激的口感被禁止之後,便在大量糖分上找到了可接受的慰藉。」

除了將「口感」轉換到「大腦」之外,今天的研究者們會同意,糖就像酒精、嗎啡、尼古丁一樣,能啟動多巴胺與類鴉片受器(opioid receptor),取代酒精給予大腦獎勵。二十世紀初期的醫師們,對這種神經化學一無所知,但他們對糖所造成的健康影響還是感到憂慮。早在一九一九年時,他們發現有嚴格禁酒法的州民(在頒布全國性的沃爾斯泰德法〔Volstead Act,即禁酒令〕之前幾年,許多州便已率先執行),比那些能夠合法飲酒的州要消費更多的糖,因為對酒精替代品的需求,促使他們購買許多的糖果、甜食,以及所謂的無酒精飲料,像是可口可樂。但每一瓶八盎司的可樂,包含了五大匙的糖,「是一種高度人工濃縮的產品,就某方面來說,簡直跟酒精一樣高度人工化」,而且也幾乎一樣不健康,如果我們想想糖尿病的威脅的話。

藥品政策專家所謂的「下壓,冒出」,意思就是壓制某個產品,或某個地方的非法販售,往往就會鼓勵到另一種產品或另一個地方的生意。東南亞種植的罌粟花變少,意味著中亞就會生產較多;巴爾幹半島的走私活動減少,其實只是轉而透過義大利。如果我們思考的是大腦獎勵這件事,那麼「下壓,冒出」即具有更大的意義。在工業化娛樂講求快速命中的文化裡,壓制對一種產品的需求,無論是透過禁止、規範或是懲罰性的稅捐制度,往往就會提高對另一種產品的需求;小酒館的人潮遞減,冰淇淋店就變得大爆滿。市場提供許多選擇,全世界的消費者很容易用一種新包裝的消遣,去取代原有的習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