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美食超講究,把收入的一半都拿來吃喝!日本江戶時代老百姓配菜排行榜大公開

2017-06-18 09:00

? 人氣

從財力雄厚的富商到只求當天溫飽的階級都是平民,但每個人的飲食生活卻迥然不同。如同前文所述,江戶已經是經濟大城,光靠關東八州無法滿足物資需求,必須借助以大坂為中心的關西文化力量。另一方面,由於每年幾乎都會發生火災,永遠需要建築工人—只要肯下工夫,什麼生意都可能成功。例如和食品關聯的商品便出現了如同現代的「截切蔬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武士不單是戰爭時的必要成員,下級武士的工作又細分為許多項目。由於武士階層只重視禮法而不事生產,因而出現許多窮困的武士。相較之下,身份階級最低的商人反而憑藉雄厚財力而凌駕武士。如果生意成功,成為富商,生活更是奢華得無邊無際。

幕府於一六六八年(寬文八年),對於百姓的生活提出規範:「百姓的生活必須稍加規範,有德之人亦不應一餐二湯三菜。家督於結婚時必須請教名主」。這還是比較寬鬆的規定。平民在自由的風氣下,為了和萍水相逢的其他人平穩相處,因而出現獨特的生活習慣。相較於恪守禮法,堅持老舊規範的將軍與諸侯,百姓反而發展出不重形式的興趣,進而出現美食家。但是到了江戶時代後半,飲食成為玩賞的對象後才發生,日益奢侈,和現代的泡沫經濟時代情形相似。

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就是在大雜院生活的居民,不分男女,辛勤工作。早餐通常是白飯配味噌湯與醬菜。下級武士和商人的早餐大概也是一樣,富商和有錢人則會再加一道菜。

工匠之類的勞工會在早餐加入牽絲的納豆。納豆在江戶時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到了江戶時代才成為老百姓的食物。豆腐等大豆加工食品是平民的重要蛋白質來源。但是不知道納豆究竟是太臭了還是因為是屬於庶民的食物,被禁止端上將軍的餐桌。

江戶城的居民雖然主食是白米,但是農民吃的可能是兩成白米混合八成麥子的雜糧飯。農民的地位雖然只低於武士,幕府管理農民的政策卻是「吃不飽也餓不死」,要求農民用揮汗耕種的稻米繳稅。眾人皆知白米是農民辛苦揮汗的結晶,但是農民吃到純白米飯的機會卻少得可憐。

百姓不明道理也不知必須思考未來,秋天收割時便讓妻子吃下大量稻米與雜糧。必須時時懷抱如同食物少的一月、二月和三月的心情,珍惜食物。應當種植麥子、小米、稗子、蔬菜和白蘿蔔等各種作物,避免吃盡白米。想起飢荒時分,會發現大量丟棄黃豆、紅豆、豇豆和番薯的葉子十分可惜。

這便是有名的「慶安公告」,引用的文章多半會省略之後的「如此一來,生活便能輕鬆」。

單純檢視江戶百姓的生活容易忽略天災人禍與農民的生活,而僅注意到愉快的一面。然而都市與農村的生活其實截然不同。

接下來介紹午餐:商人的午餐是冷飯配八杯豆腐(高湯加入一點酒或味醂和醬油煮沸,放入切成條狀的豆腐熬煮。吃的時候趁熱撒甘紫菜)。工匠是冷飯配豆渣,下級武士則是冷飯配滷青菜。

江戶時代會在早上煮好一整天要吃的米飯。到了溫暖的季節,保存米飯應該非常困難。所以烹飪書籍記載了避免白飯腐敗的方法。至於大坂等西日本地區是中午煮飯。用灶煮飯,光是生火就是一項大工程。所以我想應該日本各地一天都只會煮一次。

晚餐如果是冷飯配滷菜和魚算是吃得好。商人底下的雇員也是有階級之分,每個人的餐點都必須符合所屬的階級。如果是丁稚童工或是女傭,晚餐便十分簡陋。大家會用僅有的少許薪水享受買攤販吃的樂趣。畢竟奉公雇員一個月只能吃到三次魚肉,營養實在不夠。江戶城的外食之所以發達一方面便是因為員工住在雇主家中,無法自行煮食所造成。

及時行樂的江戶人生觀

江戶一直都是「救災的城鎮」。反覆遭遇祝融之災,重新搭建好的木造房子又再次燒毀。富商等資產家未雨綢繆,會打造地底倉庫。但是大多數老百姓不知從何時開始認為「吵架跟火災是江戶的特色」,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觀。因此具備一技之長的工匠,尤其是建築工人,生活過得比扁擔小販富裕。

栗原柳庵的《文政年間漫錄》(文政年間為一八一八-一八三○年)中介紹了當時建築工人的家計:一家三口(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的年收是一萬五百八十七錢六分銀。三石五斗四升的米飯折合貨幣是三百五十四錢,調味料與木柴木炭費用是七百錢,扣掉房租等其他費用,還剩七十三錢六分銀。

根據宮內輝武的〈江戶時代的食費〉,將建築工人的生活費用換算成一九九○年日本的物價,可以發現他的年收是兩百零一萬一千九百四十八日圓,米飯費是四十四萬六百零九日圓,調味料與木柴木炭費用是八十八萬七千一百一十日圓。米飯與木柴木炭的費用便占了總收入的七成。由此可知年收入多半花費在食費上,飲食又以米飯為中心。

調味料包含鹽、醬油和味噌。根據小野武熊編纂的《江戶物價事典》,一八二一年(文政四年)的醬油費用是一兩可以買到六桶四分的高級醬油、九桶一分的中級醬油和十三桶五分的低級醬油。

醬油桶由江戶賣醬油的商人共同決定,基準是八升桶,實際容量是七升五合;低級醬油則是七升。但是江戶原本是以關西的醬油為主流,一直到安政年間(一八五四-一八六○年)才出現關東(野田)製造的醬油。另一方面,一八二九年(文政十二年)時,味噌一貫是一點二錢銀,鹽一石是一五點二錢銀左右。

成天叫賣的生活遇到風吹雨打的日子和假日也會休息,小心儲蓄下少許的收入。江戶城中下階層的民眾除非發生什麼大事,否則天天都要工作;小孩則是去私塾學習讀寫與打算盤。由於平常節儉度日,遇到喜慶或祭典時便招待喝酒或吃飯—這種百姓的生活令人懷念。

近郊的漁夫會走到大雜院的巷子裡賣花蛤、蜆、文蛤、馬珂蛤和海帶,蔬菜小販也會來兜售白蘿蔔和蔬菜等等,這種時候大家會好好聊上一番。房東則會留心房客的狀況,大家似乎不會陷入都會的孤獨。

走出大雜院,馬路沿路有店家;十字路口和中心道路上擠滿購物的客人。到了江戶時代後期,從鄉下到江戶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江戶城成為熱鬧的大城市。

揭曉江戶老百姓心目中的配菜排行榜

從廚房的鍋具、食材的種類和調味料等等,可以大致推測江戶時代百姓的日飲食。除此之外,從「配菜排行榜」也能看出當時的飲食生活。

根據「日用儉約料理方式相撲排行榜」,分為「素食」和「魚肉」兩隊。素食隊的大關是「八杯豆腐」,關脇是「昆布滷油豆腐」,小結是「炒牛蒡絲」;魚肉隊的大關是「串沙丁魚乾」,關脇是「去殼貝類滷蘿蔔乾」,小結是「炒沙蝦」。

裁判行司是醃黃蘿蔔、米糠醬菜、大阪漬、酸莖菜醬菜、醃茄子、梅干、寺納豆(類似現在的豆豉)、芥末醃醬菜、醬油淋老醬菜、醃蘿蔔嬰、奈良漬、醃薤,雜役則是魚鬆、醬、滷黃豆、醃味噌、日光辣椒,主辦人是柴魚片、酒和鹽辛,主辦人輔佐則是下酒菜。

雖然年代不明,不過石川尚子女士(日本家政學會飲食文化研究部副會長)表示排行榜應該出現在天保年間。排行榜的第一名是豆腐,根據《日本的近世》第九冊,江戶城在十九世紀初共有一千間豆腐店,幾乎每個里都有一、兩間豆腐店。豆腐店利用店面與攤販提供豆腐給百姓,武士和寺廟則是外送。先前提到的《文政年間漫錄》中記載挑著扁擔賣蔬菜的小販賣的是蕪菁、白蘿蔔、蓮藕和地瓜,如此應該代表這些蔬菜賣得很不錯吧?

根據杉山直儀的《江戶時代的蔬菜品種》,品種最豐富的白蘿蔔是江戶時代重要的蔬菜之一。白蘿蔔以秋冬產為主,但是當時也流行栽種春天和夏天產的白蘿蔔。保存方式包括蘿蔔乾和醃黃蘿蔔等醬菜。

白蘿蔔也有許多料理方式,例如當作辛香料使用的白蘿蔔泥,重點是品嘗白蘿蔔的辣味。因此配合需求,栽培比較辣的白蘿蔔。除了吃蕎麥麵時,天麩羅的攤子也會提供白蘿蔔泥,可見白蘿蔔受到眾人喜愛。除了白蘿蔔之外,小芋頭、茄子、蕪菁和蔬菜也是常用的食材。

回到配菜排行榜,素食隊的料理以「涼拌菜」居多。九十五種料理中,就有二十四種是涼拌菜。例如白涼拌鹿尾菜、白涼拌胡蘿蔔、醋味噌涼拌海帶、山椒嫩葉涼拌蓮藕、味噌涼拌蒲公英和芝麻涼拌山芹菜等等。

魚類隊共有九十六種料理,幾乎都是排行榜前幾名,例如包括鮪魚味噌湯、鮪魚皮油案鮪魚雉烤。天麩羅的排名是秋季料理的中段,但是排行榜沒有註明材料。一般百姓會吃的是沙丁魚、貝類、沙蝦、鮪魚、窩斑鰶和鹹鰹魚。當然這些魚類不是每天都會出現在餐桌上。

作者|大久保洋子

1943年出生,日本群馬縣人。畢業於日本實踐女子大學文家政學部。現任實踐女子大學教授。食物營養學博士,專門研究「飲食文化論」、「料理方法學」。著有:《江戶人都吃些什麼?》一書;另合著有《從史料談江戶生活:122則故事》、《從史料談明治時代的東京:100則故事》、《從史料談江戶時代的社會現況:100則故事》、《飲食生活論》、《日本的飲食文化》等書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 《江戶的食空間:從街頭攤販到將軍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這麼來的》(原標題:飲食成為興趣的江戶時代)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