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曾遭陷害入獄、差點被打死!他36歲時做這三件事,讓人生從谷底徹底翻身

2020-02-18 16:09

? 人氣

但王陽明卻異常堅韌地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在這個是人就得脫幾層皮的地方,他不僅沒有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生命中的脫胎換骨。王陽明是怎麼做到的?他在《瘞旅文》中,也講出了自己的心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二年矣,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翻譯一下:我沒有一天自怨自艾,恐懼憂傷。

秘訣很簡單:心態好。

一個人的心理狀況,確實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身體狀態。遭遇重大挫折時,撐下來的人,往往靠的是那「一口真氣」。道理很簡單。但關鍵的問題是,這口「真氣」該怎麼練呢?從王陽明的經歷來看,他能保持這樣的心態,有幾點可能是最重要的。

第一,多瞭解世道人心,但同時,多培育內心信念

簡單的生活往往令人嚮往。但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承受某些事件的打擊,也很可能是因為簡單的生活經驗,讓我們沒有想到世道人心可能會如此複雜。和靠技術吃飯的很多現代人不同,在王陽明的時代,一般讀書人能期望的最好職業就是從政。明朝官場,那可真是個世道人心的「萬花筒」啊,是非善惡,雲波詭譎……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1481年中狀元後,便官授翰林修撰。這一年,王陽明九周歲。在耳濡目染中,王陽明對明朝官場應該瞭解得非常清楚。當遭遇不公、打壓時,一個人如果缺少對世道人心的瞭解,恐怕會很容易想不開——命運為什麼會對我如此,人性為何竟會這樣;但同時,如果缺少自己的信念,恐怕也只能強行自我寬慰,甚至失去對世界的信心,轉頭用同樣的行為傷害他人——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但王陽明有自己的信念。他的信念,是儒家的君子人格。

來到龍場之後,王陽明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王陽明想知道,如果孔孟這樣的聖人面臨類似處境,又會怎麼做?

王陽明是找到了答案的。在龍場,王陽明將新建的小木屋命名為「何陋軒」。隨後,他又在附近建了座「君子亭」。讀過《陋室銘》的人都知道,「何陋」這個典故出自《論語》。王陽明引用這個典故,確實非常貼切。

《論語》記載,孔子想搬到九夷(淮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有人看來,中原才有燦爛的華夏文化啊。蠻夷之地,怎麼能去?但孔子不這麼看。龍場,同樣是南蠻之地。而龍場的小木屋,也絕對算得上「陋」了。但王陽明卻叫它何陋軒。君子人格,是支撐王陽明龍場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

王陽明(圖/維基百科)
王陽明(圖/維基百科)

第二,放下身段,找事去做

剛到龍場,王陽明的隨從就抑鬱了。知道龍場苦,不知道有這麼苦啊。翻山越嶺,一路走來,每個人都渾身疲憊。到龍場後,估計大家最想做的事就是:先趕緊睡上一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