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曾遭陷害入獄、差點被打死!他36歲時做這三件事,讓人生從谷底徹底翻身

2020-02-18 16:09

? 人氣

睡覺?對不起,沒地方睡。

什麼,驛站不是有建制的嗎?驛丞怎麼可能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不好意思,這個,真沒有。

洪武年間的建制,如今只剩下虛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知道在誰家湊合了幾夜,反正到龍場沒多久,隨從們就扛不住了,紛紛病倒。這時候,王陽明心甘情願當起了「僕人」。他親自燒水、劈柴、煮粥,伺候這些病號;還經常唱點家鄉小調,講講幽默段子,寬慰僕人們。在王陽明的悉心照料下,僕人們的身體漸漸好了起來。但是,身體好有什麼用呢?人家派你來,就是折騰你的,沒打算讓你幹正經事。

行,你不讓我幹事,我就自己找事做。

第一件事:沒房子?那就蓋房子。王陽明和僕人開始搞起民生工程。先把自己的茅草庵蓋好,然後,教會當地人蓋房子。自此,龍場第一次有了土木結構的房子。

第二件事:沒政務?那就讀書、育人。王陽明在山上挖了個洞穴,改成居室,取名「玩易窩」,在這裡研讀《周易》。

然後,王陽明辦起了教育事業。很多學子仰慕王陽明,紛紛前來求教。王陽明帶著他們,一邊暢遊山水,一邊隨處傳道,真是不亦樂乎。除此之外,王陽明還幹了不少事。比如說,貴州水西地區少數民族叛亂,他就寫信警告當地少數民族最高長官安貴榮。後者聽從王陽明的勸告,出兵平息了這場災難。

可以說,在龍場這幾年,只要能幹的事,王陽明都想辦法幹了。人是要有所寄託的。心裡的精神力量是基礎,在此之上,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做事,來充實自己。對於一個習慣了好生活的人而言,放下身段去做一些瑣事,一開始並不那麼容易。但承認現實,從能做的事做起,才是走出困境,重新開始的第一步。

第三,別把生命的意義,寄託在外物之上。

科舉時代,不少讀書人都將當官(順便發財)作為人生目標。一旦官場失意,人生仿佛失去方向,很難不陷入抑鬱之中。而對王陽明來說,科舉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標。有一次,王陽明科舉落榜。同舍中也有考生落榜,並以此為恥。王陽明於是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而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不管上榜還是落榜,我都不動心。這話今天聽起來有點像在唱高調。不過,王陽明說這話時,確實是非常誠懇的。

《孟子》說過:「我四十不動心。」如果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內心當然會隨著外在得失而不斷起伏。王陽明也很重視科舉,他認為這是做事業、養父母的一個條件。但這永遠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做第一等人:聖賢。而成為聖賢,同樣不靠外人。

千聖皆過影,良知是吾師。良知來自內心,意義源於自己。社會是一個組織,要在組織中取得成功,本質是需要滿足他人的需求。很多時候,我們的價值和意義,也確實在滿足他人中得到體現。但我們可能也會忘記一點:事業遭遇挫折,失去組織中的位置,並不代表一個人的意義就消失了。真正的意義,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尋。

王陽明。(圖/栩先生)
王陽明。(圖/栩先生)

生活不講道理。誰都難免遭遇挫折。我們有時確實可以在挫折中進步;甚至由於被逼到牆角,爆發出想像不到的能量。

但事情並不會自己這樣發展。挫折不會負責教你成長。面對挫折,不管有多少希望,我們只有一條辦法: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它。從現實出發,自己找路去走。對龍場的王陽明來說,他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真正道路。為此,他日夜端居澄默,苦心思索。

龍場,一個普通的深夜。人們都已入睡。萬籟俱寂。突然,黑暗中傳來一聲狂笑。聲音來自一間木屋。緊接著,木屋中傳出又叫又跳的聲音。

「我明白啦!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明白啦!我終於明白啦!」

此刻,旁人被嚇得不輕,從夢中驚醒。只有他能體會自己內心的狂喜。數十年來的疑慮煙消雲散,眼前的世界豁然開朗。百死千難,但為此心。黑暗之中,萬丈光明!

此刻,在與中原幾乎完全隔絕的一個小村落,中國思想史翻開了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史稱龍場悟道

文/栩先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栩先生》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