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不夠,一提重物就扭傷!不想做激烈運動沒關係,靠4個小活動輕鬆保健康

2016-10-20 01:56
適當訓練肌力,才不會做點小事就受傷。(圖/すしぱく@pakutaso)
適當訓練肌力,才不會做點小事就受傷。(圖/すしぱく@pakutaso)

肌肉和骨骼是支撐身體的兩大力量,肌力不足容易痠痛疲勞,搬一點重物就閃到腰,簡單的肌力訓練讓你動作更靈活。

如果你經常:跑太慢追不到公車、遛狗反而被狗遛、使盡力氣仍架不起機車 、買菜血拼時大包小包提不動,半途需要換手休息好幾回 、過年大掃除時腰痠背痛超過2天 ,請翻開行事曆寫上「肌力訓練計劃」。因為這些現象代表肌力不足,手無縛雞之力,需要好好鍛鍊一下。 

肌力訓練可不是要練成阿諾般的大肌肉,而是讓肌肉有力量、有效率去完成生活必要動作,變得更靈活。 

要評斷一個人體適能狀況有三大要素:心肺功能、柔軟度和肌力,其中「肌力」又分為肌力(爆發力)和肌耐力兩項。爆發力指的是瞬間能推、拉、舉、打、跑的最大力量,如打拳、舉重;肌耐力則是重複多次能夠完成以上動作的能力,如仰臥起坐。 

舉重。(圖/すしぱく@pakutaso)
舉重能增強爆發力。(圖/すしぱく@pakutaso)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科組長簡文仁解釋,其實每一條肌肉都同時含有掌管爆發力的白肌(快縮肌纖維)與主導肌耐力的紅肌(慢縮肌纖維),因天生體質的不同使得每個人的紅肌白肌比例相異,例如馬拉松選手的紅肌多、重複收縮能力強;短跑選手的白肌強、瞬間產生力量大。 

肌力不足 一個小動作就容易受傷 

一直以來的運動主流,如有氧舞蹈、氣功、瑜伽,講求增強心肺功能、柔軟度的效果,即使其中也有肌力訓練部份,卻從來不是重點。倒是這幾年出現一些新課程如強力瑜伽(PowerYoga)、戰鬥有氧(BodyCombat)較能凸顯肌力訓練的重要性。 

爆發力不足的人搬動桌子時,因臂力不夠強只好徵召原本不需要用到的肌肉,這時手臂用力貼緊僵直的身體,用身體或腳部力量幫忙,但用力方法可能不正確、姿勢歪斜,肌肉收縮變得很沒有效率,「很容易只是搬個桌子就閃了腰、拉傷手臂,」簡文仁說。 

想要檢視肌耐力強不強很簡單,只要雙手平舉向前,像游蛙式一樣掌心朝後划向身體兩側,然後掌心往前再划回原處,肌耐力不足的人重複不到20次就沒力了。肌耐力不足的人經常站不久、走不遠,容易腰痠背痛。因為肌肉和骨骼是支撐軀幹與四肢最重要的夥伴。

然而平時若不勤加鍛鍊,空有一身高比例的紅肌(或白肌)也無用武之地。年少時體力好不注意鍛鍊肌力,等過了 30 歲體能顛峰期,只得吃足苦頭,爬一小段樓梯就氣喘吁吁滿頭大汗。

肌力訓練 讓活動力不老

「人天性不愛吃苦,不管在運動或日常生活中都避免挑戰能力極限,但安逸的移動方式會流失更多肌力,上了年紀的人若要恢復年輕體能,訓練肌力可以使你更靈活、動作更穩健,」邁阿密大學研究年老體能改變的新格瑞爾博士說,鍛鍊肌力時應該比「剛剛好」再多一點,嚴格一些。事實上,日常生活中要鍛鍊肌力的機會很多,例如:

跳繩動用四肢與軀幹,是訓練協調、平衡、跳躍與肌肉爆發力的好方法,自由調配速度和跳躍高度,快時可跳一次轉兩圈繩子,慢時可邊跑步邊跳,注意膝蓋要保持彈性,不可僵直,避免過多壓力加諸於髖部、膝蓋和腳踝這三個容易受傷的部位。若是膝蓋或坐骨、髖部曾經受傷的人,注意必須減少跳躍次數、高度和強度。 

跳繩有助於訓練肢體協調與爆發力。(圖/竹高 體106@flickr)
跳繩有助於訓練肢體協調與爆發力。(圖/竹高 體106@flickr)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更多文章
觀點投書:柯文哲的好心將演變為資安問題?
觀點投書:一個救人洋蔥故事, 被健保署潑糞了!
觀點投書:銀行業者們,別再對著TRF爭議案發呆了!
觀點投書:臺灣的雙重標準 女生當兵有何不可
在精英世界寫下歷史新頁:《逆風無畏》書摘(1)
槍擊連勝文引爆都更弊案 議員父親被搜索約談
李瑞倉接金管會 行政院:專業沒有問題
國安局長彭勝竹出線 國防部長馮世寬也不知
非僅對中國情蒐 彭勝竹熟悉國際情報交換出線
「全台仍有3成學生受體罰」 潘文忠:體罰是最野蠻的行為
林碧炤穩定政權轉移、楊國強維安佈局 蔡英文肯定
宣傳六大政策 民進黨年底前辦129場下鄉說明會
政院完成《電業法》修正草案審查 明提送院會討論
「具本職兼任教師不納勞基法」 高教工會籲全數適用保障
12天內要中嘉案合約完整中譯本 NCC為日後撤銷原處分鋪路
程銘志帕運桌球奪銀 賴清德表揚贈「台南之光」獎牌
台灣巨砲陳金鋒 獲南市「卓越市民」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