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金光布袋戲當然可以是學術

2016-09-04 06:40

? 人氣

在中國大陸的ACFun、Bilibili等視頻網站,及百度貼吧之類的論壇上,由台灣回傳而來的嶄新布袋戲,不但被許多人認為是現今最佳的武俠劇,即便將範圍擴展到古裝劇、英雄史詩,與歐美影劇、日本動漫相比,亦猶有過之。這種評價有無過譽,還須見仁見智;可以確定的是,已有一群道友,為霹靂、天宇、金光、神魔甚至其他規模較小的系列,寫了大量的劇評與介紹文章,甚至追溯到古早的傳統布袋戲,並且熱心關注市道,希望能幫助我們的產業,在競爭愈發激烈的今日世界上,發展得更加順利且對路。這也正是我們一向期望的,文化交流的正果與正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是,對這廣義的金光布袋戲加以研究、評論,也就是值得我們投注一些心力,來推廣視聽,嘉勉劇組的了。

研究與評論,和一般的心得感想,應該要有什麼差別呢?答曰:要能總結成績、理清前路,或至少在這兩方面提供幫助。也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深度、廣度或主觀、客觀,但我們徵文,程度淺、範圍窄、主觀強烈都不妨,我們只要求能相對完整而有系統的,將你的見解,和你為什麼會有這些見解,整理出來,以便參考。大家平常在網上隨筆,也不時會迸出獨到的精妙看法,可惜經常只是東一點、西一點,缺乏將之統整起來的動機。本刊就提供這樣的動機。

本刊的研究,和主流學界裡的學術研究,也要有所區別。為什麼經常有人抱怨「學術研究脫離實際」?因為,寫論文的人所在乎的,經常多是該學科的議題,而不是其研究對象所在乎的問題,例如從布袋戲看社會變遷,是操練社會學,寫社會學的論文,而不是布袋戲的論文,布袋戲難免僅只是對象和材料。這種研究,固亦有其意義與價值,但就不會是我們道友最樂見的。少數專著,如陳龍廷先生的《臺灣布袋戲發展史》,是發軔於作者個人的志趣,而將各種學科方法拿來運用,對我們的參考價值就大得多,而且親切得多,確實可以說是布袋戲的論著。然而它是綜論,也已是數年前的著作;近幾年的最新發展,又待誰來談呢?就是我們來寫,我們來談,我們用我們從小到大,看過、玩過、學過的各種東西,為布袋戲和我們戲迷自己的福祉來談。

讓覃思精慮的創作者得不寂寞,使堅苦奮鬥的經營者終有回報,這是很普通的理想,卻也是難達的奢望;現在,就讓我們略盡綿薄,鬥陣牽成,一起來實現它。

*作者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候選人;作家、歷史研究者、也是漫畫工作者。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目前的產品有《易經紙牌》和《東方文化學刊》。

[1]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第五章,台北:前衛,2012年7月,頁160-183。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