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金光布袋戲當然可以是學術

2016-09-04 06:40

? 人氣

下面,就請大家來讀一讀我們的發刊詞。欲知更多詳情,請至恆萃工坊主頁參觀。感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金光布袋戲一期封面。(作者提供)
金光布袋戲一期封面。(作者提供)

發刊詞

這是一本布袋戲愛好者的同人誌,也是一本關注布袋戲藝術及產業發展的刊物,更是一個志在與華人大眾文藝創作者提攜共進的平台。

我們希望,通過這認真、集中而遲來的研討,可以幫助布袋戲在今後的世界上演得更好,也幫助大家扭轉「華人不尊重專業」、「台灣不重視評論」、「學術研究脫離實際」之類的常見抱怨。這些埋怨,雖然有講到實況,但是於事無補,更幫不了那其實為數不少的、秉持著專業精神、精益求精的人。要怎麼樣才能幫到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來做這樣的事,自己來做這樣的人。

 

廣義的金光布袋戲,發端於1950年代末,初名為源自少林武功的「金剛戲」,繼「劍俠戲」的流行而起,在武俠故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不斷製造懸念與高潮的連續劇形式,又因為注重舞台聲光效果,常有「金光閃閃、瑞氣千條」之類的口白,而被報章訛傳為諧音的「金光戲」[1]。乍看之下,「金光」似乎比「金剛」來得直觀且氣派,但它卻是在不明就裡的媒體報導下所產生的名詞,所以也有一部份內行道友、行內藝師對此名懷有牴觸心理。這反映了過去台灣主流社會對民俗文藝的不夠尊重。

1970年代,黃俊雄領銜主演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在台灣掀起空前的收視熱潮,也就有不少人將其視為「金光戲」的代表。至80、90年代,霹靂、天宇相繼為電視布袋戲開拓出新的表演手法、經營模式與劇情系列,亦可劃在廣義的「金光戲」之列,以區別於傳統的布袋戲;寶刀未老的黃俊雄,也將「金光」一名取回,用於1994年《新雲州大儒俠》完結後的新系列,也就是現今狹義上的「金光布袋戲」。這反映了大眾藝術家的大而化之。

在新時代繼續前行的金光,至2003年《鷹燕龍虎榜》漸由黃俊雄幼子黃立綱接棒,在與經營困境搏鬥數年後,於2009年《黑白龍狼傳》重新開機,開出了新的氣象,再蓄積能量至2012年《決戰時刻》以精心製作而廣受好評,續作乃穩步搬演至今。現在,我們可以將《黑白龍狼傳》之前的劇集稱為「舊金光」,之後的稱為「新金光」。

台灣影視產業,在網路普及以後愈發寥落,政策遲遲不見進化,市場表現敗於跨國資本,人材培育也愈見斷層;有心人徒呼負負,絕大多數從業者、創作者亦只得勉力撐持。但就在這樣惡劣的局面中,霹靂由戲棚、電視台發展成了具備完整產業鍊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如今還與日本動漫遊戲界著名劇作家虛淵玄合作了《東離劍遊紀》,為布袋戲的揚威國際再創新猷;繼承了史豔文、藏鏡人、黑白郎君等著名舊角的金光,亦在角色深度、劇情內涵與核心的操偶、拍攝技法上尋求突破,以至誠的心力,得到了一批批忠實觀眾。這正是我們產官學界和廣大觀眾所盼望的榜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