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解的顯然》選摘:焦慮的身體模式,確保我們的安全

2016-08-17 07:00

? 人氣

咆哮的第二項優點是對咆哮者本身的影響,咆哮時由肺部排出的空氣有助於橫膈膜肌肉的劇烈收縮,並降低激動感。人也是如此,透過腹部的推擠,排出空氣,同時產生低沉的聲音,比如「呵」或「哈」的聲音,比較容易產生較大的力道。神經系統某一處的激發,如果夠強烈或重複密集發生時,會擴散或放射到附近的中樞,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達爾文在《人及動物的表情》一書中,舉了許多實例,以下引自「思想家館藏」叢書(Thinker’s Library)版本的第八十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當某種原始形式生命的棲息習性成為半陸地生活時,立刻面臨灰塵進入眼睛的情形:如果沒有排出灰塵,就會對附近的神經細胞造成大量的神經性刺激,而促進淚腺的分泌。由於常常發生這種情形,而神經性刺激很快就會形成慣性反應,結果輕微的刺激就足以造成淚液大量分泌。

一旦透過這種方式或其他方式建立出這種性質的反射動作,成為很容易發生的反應時,眼睛表層的其他刺激物(比如冷風、發炎反應或碰觸眼皮)就也會造成淚液的大量分泌。淚腺也會透過鄰近部位的刺激而有反應,於是當鼻孔被刺鼻的氣味刺激時,即使眼皮緊閉,還是會分泌大量淚液,鼻子受到撞擊時也會有類似的反應,臉部的刺痛也會產生相同的作用。這幾種情形的淚液分泌都是附帶的結果,並不是眼睛的直接反應。因為臉部的所有這些部位,包括淚腺,都是由同一條神經的分枝所支配的,也就是第五對顱神經。一條神經分枝被刺激的作用會擴散到其他分枝,是很明白易懂的道理。

看太陽為什麼會打噴嚏,傷心為什麼會流淚,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實,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解釋。轉譯成現代術語就是條件反射,上述引文與我的思路非常相似。

先前談到,嬰兒在聽覺分化之前,也就是在他能區分不同聲音之前,只有很大的聲音才會引發與墜落的刺激相同的反應。即使是學會對常常發生的巨大聲音抑制這種反應的成人,遇到出乎意料的巨大聲音時,仍會出現這種反應。

以下這段話引自史塔林(Starling)的《生理學》(Physiology):「聽覺反射……依據刺激的力道,反應可能只有眨眼,或是音量較大時,會有眨眼與屏住呼吸。如果更強烈的話,除了上述反應,所有動作也都會暫時停止,至於非常巨大的聲音,就連四肢都可能失去張力,身體可能倒下來。」

貝克西(Bekessy)教授關於聽覺的一流研究顯示巨大的聲音會在三半規管產生渦流,其方向會使頭部反射性地向聲音來源傾斜。他在耳朵的模型複製出這種現象。

所以聽覺神經的耳蝸分枝的激發會向外放射而產生反應,有如前庭分枝受到激發一樣,可說是已被證實了。放射的現象取決於神經突觸的結構與其調節作用。有趣的是,前庭分枝的激發是否也會產生任何聽覺反應?當前庭分枝的激發持續時,似乎會暫時抑制聽力,如果有人在談話時突然跌倒或滑倒,在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運作的期間,此人對當時的聲音只有模糊不清的印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