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建築沒有成功,所以全世界都發生了革命:跨越時空、解決問題,時間座標中的建築考

2019-07-18 14:57

? 人氣

藝術很有事 第7集〈X-SITE建築實驗場〉,2017年的首獎作品為「供霧所」,由七個年輕的建築設計師,以雲端合作的方式完成設計(圖/公視)

藝術很有事 第7集〈X-SITE建築實驗場〉,2017年的首獎作品為「供霧所」,由七個年輕的建築設計師,以雲端合作的方式完成設計(圖/公視)

建築,不僅是我們居住之所、城市規劃和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元素,更是引領時代前進的思想和哲學之道。建築是複雜的,不但與許多專業領域相關,也是理性與感性並存的綜合體。

台灣過去鮮少有與建築相關的紀錄影片,《藝術很有事》製作兩季53集以來,與其相關的集次有十集之多,希望持續深化議題,來關心我們的地方和城市。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助理教授漆志剛,是北美館X-site計畫的評審和ADA新銳建築獎的策展人。我們邀請他從節目的建築系列專輯出發,談建築與紀錄影像、社會的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覺得《藝術很有事》是一個光譜的展開,而且展開得非常恰當。通常建築師在整理自己東西的時候不會有這麼清晰的思路,而你們考慮要給一般社會大眾看,用媒體的專業「轉譯」整件事情,把內容處理得很明白清晰又深入,這是我覺得很驚豔的地方。一般不好的媒體是「錯譯」,可是像你們是一個善意的、好的「轉譯」,幫觀眾建立了有意義的溝通橋樑。

藝術很有事 第32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德國館探討自身的政治與歷史議題,關注柏林圍牆拆除後的社會情境;透過28面牆組成展覽空間來思考28個公共空間的處理策略(圖/公視)
藝術很有事 第32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德國館探討自身的政治與歷史議題,關注柏林圍牆拆除後的社會情境;透過28面牆組成展覽空間來思考28個公共空間的處理策略(圖/公視)

我看不同集次會有zoom in、zoom out的作用,比如「歷史建築」到迪化街 (EP52),拉開的是時間的距離;「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拉開的是文化跟地點的距離 (EP33),都有不同方向的延伸。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那一集,外景拉到威尼斯,在很短的時間和那麼大的展區掌握到很重要的內容,克服許多條件上的困難,一個館一個館帶著大家看,我相信很多人就算到了現場,也沒有辦法得到那麼多有趣的資訊。我覺得很感動台灣的媒體還有夢可以做,讓大家知道台灣和世界現在關心的事情是甚麼。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工作照,左起黃聲遠、RCR建築師Carme Pigem、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團主席 Glenn Murcutt(圖/公視)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工作照,左起黃聲遠、RCR建築師Carme Pigem、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團主席 Glenn Murcutt(圖/公視)

談到影片的構成,以ADA「新銳建築」這集為例(EP48),你們做了非常好的事情就是它很平衡,節奏也很好,有抓到建築師想要讓別人知道的重點與細節,訪問非常精簡,不會囉哩囉嗦的,但這並不是說團隊進到建築物裡拍一拍就完了,而是很懂得人跟環境的關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拍出它的空間感和敘事感,有一種理性的冷靜跟人文的視角在裡面,沒有政治正確或煽情的去感動你,要不然我覺得就庸俗掉了,要堅持這一塊其實是很困難的。

我相信你們還有很多沒有被剪進去的片段,所以我在想會不會有長版,或將來有新的素材又可以剪成新的影片跟單元,尤其將來台灣如果有建築博物館,這個東西就會變成超棒的紀錄,而且10年、20年以後看這些內容還是會覺得很有意義。

跨越空間與時間維度的建築

由此我也看到一個有趣的媒體角色轉變,以前這種很好的節目會侷限在單一平台,比如電視就只有在電視上,可是現在它跨越時間空間,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甚至之後還可能出版成文字的紀錄媒體,並和雜誌或其他的網頁策略連結。當這個範圍開始變廣的時候,它就好像蝴蝶效應一樣,就只是在等一個臨界點,蓄積一定能量爆發的時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