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建築沒有成功,所以全世界都發生了革命:跨越時空、解決問題,時間座標中的建築考

2019-07-18 14:57

? 人氣

如同我們辦新銳建築獎,除了展覽,也出版相關書籍,如果你要了解這些年輕建築師,不只是要了解他們的作品,也需要了解他們跟其他作品的關係,所以我們這套書的編輯方式,刻意讓每個入圍者有自己單獨的一本冊子,可以全部同時攤開、放在一起做比較,每一本使用的紙張也都不一樣。我們其實就是在談各式各樣建築的局部跟整體的關係,以及建築師跟時代的關係。做這套書的時候就像是一個紙上展覽,我是把構築這本書的方式當成在構築建築,所以會想到它的材料、結構和能同時呈現什麼東西等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是一個多視角的年代,回溯1970年代、符號學非常興盛的時候,其實就有這樣的嘗試了,有一個美國建築師Diana Agrest,在演講時用四個幻燈片同時切換說明,很像在跳舞一樣。你可以想像你若是觀眾,看到畫面一直在跳一定很被吸引。她那時候就在談人如何理解建築空間之外的事情,它可能是氛圍、聲音或是潛意識,不一定看得見或直接出現在你面前,是建築師無法畫出來的圖。建築師的平面、立面、剖面、透視圖,就很像音樂家寫樂譜一樣,那個樂譜給不同演奏者會有不同的詮釋,沒辦法只依靠單純的譜記,就像建築師要空間具有什麼樣的氛圍,是同樣的道理。

藝術很有事 第37集〈王大閎的建築靈光〉,王大閎自宅拆除四十年後,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主導,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重新復刻這棟自宅,也是台灣首次復刻的現代建築(圖/公視)
藝術很有事 第37集〈王大閎的建築靈光〉,王大閎自宅拆除四十年後,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主導,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重新復刻這棟自宅,也是台灣首次復刻的現代建築(圖/公視)

柯比意(Le Corbusier)大約一百年前就説,建築的精神就是物的狀態 (state of thing) 加上心的狀態 (state of mind)。後人對於state of thing和state of mind有各式各樣的解釋,端看你看到的真實(reality)是什麼,因為我感受到的真實跟你感受到的真實不一樣,所以我們的真實都是「建構性的真實」,都只能了解真實的片段。當你能夠蒐集到的證據只有這麼多的時候,這些層次(layers)疊加起來得到的真實就是這麼多,像考古學也是,你永遠無法知道一個完整的過去。

那我覺得,台灣往下走的時候,除了實驗性的東西,怎麼重新回顧自己的歷史,不管是對建築或藝術都很重要。「歷史建築」專輯(EP52)拍攝了八德中正堂跟迪化街一段129號,到底有多少事情要跟過去一樣,我們要加入多少現代新的精神、新的生活、新的用途進去,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擺飾,我覺得這都牽扯到意識形態,是被教育出來的,所以政治正確是流動的。以前是覺得這些東西沒價值,所以文資不重要,實用比較重要;那現在有時候會變成東西通通都不能改,有點矯枉過正。

我可理解它矯枉過正是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有人亂搞,不相信別人有專業度或是善意來好好處理這件事情,因為被騙多了就會害怕,但是這樣子有點可惜,少了幫它注入新生命的機會。一個東西要能持續有活力,持續的被使用,其實是因為有了新的功能,能夠讓房子覺得它有用,而不是把它放在那裡,只是實際上要怎麼做會出現很多分歧的意見。而《藝術很有事》本著媒體的專業,以比較中性的立場製作節目,留下紀錄、留下素材,就是在建構最基礎的意識,幫助我們建構自己在這個世界、時間之中的座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