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真正的北大,是看不見的北大

2016-05-29 07:00

? 人氣

北大真正的好,是好在看不見的北大,而非指標的排名。(取自北大微博)

北大真正的好,是好在看不見的北大,而非指標的排名。(取自北大微博)

2016年3月,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邀請,講了三場演講,一場學術報告,及一場研討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場演講分別為:第一講「當代西方思想史流派及其批評」(3月11日),第二講「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3月14日)及第三講「人的消失?!—二十世紀史學的一種反思」(3月17日)。學術報告為「從域外史料看近世中國的思想、學術與社會」(3月12日),演講及學術報告內容,可以從講題連接中了解詳情,其它王院士的題目及文章,可以在微博王汎森搜索結果中查找。

研討會在3月19日舉行,主題為「真正的北大,是看不見的北大—現代大學的人文向度」。什麼是看不見的北大?研討會摘要如下:

看不見的北大

王汎森先生介紹他選擇座談會題目的原因,源自1903年,心理學家、教育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s James 1842-1910)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辭——「真正的教會,是看不見的教會;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見的哈佛」。王汎森先生指出,威廉·詹姆士用「看不見」(Invisible)一詞形容哈佛特別好,北大同樣適用。蔡元培先生首倡:「大學是養成高深學問的地方,不是養成官僚的地方。」從民初年以來,北大因著各種研究會,帶動了新的風氣,使得北大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對社會風氣起了帶動和塑造的作用;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中,取得領先不可動搖的地位。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27日至教育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王汎森認為,威廉·詹姆士對哈佛的形容同樣適用於北大。(資料照,顏麟宇攝)

指標化的挑戰

近些年來愈演愈烈的指標化運動,讓指標成為大學追求的目的。但是人文氣質的水平,無法用僵化、簡化的指標評量。大學過分重視排名指標,會使人文學科庸俗化。此外各類評選指標對文化關注向度的篩選,誘導知識分子過度傾向滿足國際學術社群的需要,造成了知識分子追求時尚,卻與現實生活疏離。

自然科學化指標對人文學科的侵蝕,技術化的處理方式與態度,侵蝕著自由的學術和具備生命力的思想。大學過度產業化的傾向,讓人文社科院系處境難堪;在學界的巨大壓力之下,反而更不容易產生偉大的學問。因為偉大的學問出於對知識的真摯追求,不是簡簡單單用客觀化的指標,所能衡量出來的。

真正的價值

北大真正的好,是好在看不見的北大,而非指標的排名。高等教育的發展,應有宏闊的視野,以精神至上為標的,以風氣引領為理想。

王先生指出他心目中具備人文素養的大學,會讓人文知識擴及每個學生,帶動一種「學風」,學校應當為此提供適當的資源,如同陳寅恪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標舉一種價值,造成一種學風。

人文氣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