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在乎、外國卻超重視的「食育」是什麼?專家用10件事教出不挑嘴、愛惜食物的孩子

2019-03-16 07:00

? 人氣

2. 認識自己家鄉的特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到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進修的食物文化工作者毛奇指出,辨認自己在地的農業特產,教孩子認識食物在未加工前的不同種類和風味特色,也是食育的重點之一。

舉例來說,德國對蘋果、馬鈴薯超有愛,能夠變化出不同的料理;義大利有很好的天然條件,孕育出各種滋味飽滿的蔬果。生長在台灣的人們,是否也應該認識米、米食、雞肉、豬肉、茶等特產?又如台灣知名甜點鳳梨酥,光鳳梨就有多達20多種,有待了解的還很多。

3. 享受食物,用五感細細品味

好好的吃飯很重要,與其匆匆果腹,不如細細品嚐。毛奇談到飲食教育的微妙之處,在於不只有文字知識,而是透過身體感官去記憶與學習,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及體會。「如果缺少了品味、觸摸、嗅聞或甚至聆聽聲音,就可能流於片面的認識,」她說。

因此,法國小學有「味覺課程」,教導孩子認識基本滋味、將食物依味道分門別類,以及蒙眼用觸覺、嗅覺和味覺去感受不同的食材。如果感覺改變,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4. 不一味禁止,培養知食的選擇力

盡量讓孩子從小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而不是一味禁止,這樣才能累積廣大的資料庫,準備好做選擇的能力。

「6歲前的孩子特別會挑食,是人體正常的自我防禦機制,」芒果社企創辦人暨執行長林雅恩表示,每個小孩要接受一樣新食物前,至少要做12次嘗試,食物烹調後的形狀、質地、口感、擺盤和享受食物的過程,都會影響對這個食物產生的印象及感受。

糖果廚房主廚莊雅閔建議,讓孩子自己盛飯、挑選要吃的菜,對於孩子不挑的菜,可以夾幾口給他們,引導他們吃一口「勇氣菜」,試試看、嚐嚐看。

5. 教孩子做菜,學會照顧自己

有小孩以為香蕉是白色的、芒果是一片一片的,因為父母都幫孩子把水果準備好,結果他們連水果原來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其實家長平常在家就可以教孩子,洗米煮一鍋飯或做蛋炒飯,能同時認識不同的米和蛋。「愛做菜的孩子,吃得開心健康,也學會照顧自己,」Mini Cook迷你酷食育生活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樊欣佩表示,透過做料理,孩子才能接觸食物、吃真食物、了解食物來源,也較不浪費食物。

中國節慶做年糕、搓湯圓、包粽子,親子都可以一起動手做。親子共廚講師林曼芬認為,父母帶孩子進廚房做料理,認識食物只是其中一部分,最重要的意義是陪伴與親情的連結。

01
(圖/未來family提供)

6. 食物本身就是一種美學

如果用塑膠袋裝豆漿,喝起來的滋味如何?把所有的食物都裝在一個大碗裡,還能辨識出不同的味道嗎?怎麼把孩子討厭的蔬菜變好吃?

樊欣佩分享,飲食可以結合藝術和美學,在Mini Cook料理課程中,搬出了草間彌生、梵谷、蒙德里安等藝術家,做出南瓜、撕貼畫、方塊蛋糕等料理,賦予食物更豐富的色彩和形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