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認同  

約 12 項搜尋結果
筆者認為,賴清德以「企業併購」比喻兩岸,暴露其可能接受統一的語言邏輯,引發對其真實立場的質疑。(資料照,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賴清德為何從鐵桿台獨轉而願意談「統一」?

筆者認為,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如何在國家安全與個人權利之間取得平衡,是所有公民應共同關注的課題。圖為謝寒冰20日節目直播邀請陸配亞亞親上火線說明鼓吹武統一事。(取自《謝寒冰新聞秘辛》YT)

觀點投書:說「我愛祖國」被記過,若說「我愛台獨」會被記功嗎?

筆者認為,二二八中的苦難與血淚,是當事人所被迫展示的。在一次又一次對二二八的紀念中,不僅喚醒的是一次又一次應該被治癒、壓抑到潛意識中的苦難本身,還會伴隨著一次又一次創傷喚醒,這造致社會撕裂與狂迷氛圍。(資料照,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賴清德「二二八」─台灣需要的癒合而非災難性的撕裂

聯合國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提供)

呂正理觀點:台灣重返聯合國的時候到了

才剛上任的國防部長顧立雄(左),迫不及待射出7支箭,接下來軍中的300到400座蔣介石銅像,不會拆掉嗎?(張曜麟攝)

林庭瑤專欄:顧立雄不會拆蔣介石銅像?

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公視歷史大片《斯卡羅》,以造成台灣轉捩點的「羅妹號事件」為故事主軸,上映後分歧的歷史觀點引發爭議。(資料照,取自斯卡羅臉書)

歷史誰說了算?捨傀儡花劇名仍陷爭議 《斯卡羅》撕開島國族群認同難題

作者認為,中國是一個奇怪的國家,有四百多種方言,有五種不同的文字,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6個少數民族。但「我們是中國人」的認同,將中華民族牢牢的凝結在一起。(資料照,AP)

張冬凝觀點:中國人?中國人!

外省籍人士在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上,形成緊密的連帶關係。(新新聞資料照)

新新聞》台灣認同直到去年才成軍公教主流

台灣真的有所謂「福佬沙文主義」嗎?他這樣看…(陳明仁攝)

不講華語,就沒資格當台灣人?他用超犀利的問題,揭穿「福佬沙文主義」的真相

被辱罵的老榮民們在台灣留下他們的努力。北橫從明池到棲蘭的工程,是1959年退輔會森林開發處成立後由榮民修築,圖為當年榮民們修築道路情形。(森保處提供)

朱駿觀點:坦誠面對「族群問題」,做出進步抉擇

「中華民國」與「台灣」的認同,成為新世代台灣人的糾結。(資料照,葉信菉攝)

觀點投書:「中華民國」統治下,身於台灣的我們,到底是不是「中國」人?

2015年初上映,描寫外省族群的電影《風中家族》劇照。

觀點投書:日久他鄉即故鄉─外省族群的國族認同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