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小英若訪華府 勿低估北京反應

2019-02-22 07:00

? 人氣

台北和華府有意推動蔡總統訪問華府或其他「替代方案」的人士,千萬不能低估北京「強硬以對」的可能性。(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北和華府有意推動蔡總統訪問華府或其他「替代方案」的人士,千萬不能低估北京「強硬以對」的可能性。(資料照,顏麟宇攝)

九五、九六年台海危機與今日很相似,而江澤民當年因未立即採取強烈反應,事後被迫「自我批評」之歷史教訓依舊鮮明。有意推動蔡英文訪華府的人士,不能低估北京「強硬以對」的可能性。

自一月以來,華府開始出現邀請總統蔡英文至美國國會演說的聲音。先有前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Joseph Bosco)於一月二十一日在《國會山莊報》(The Hill)投書,緊接著賈得納(Cory Gardner)等五位美國聯邦參議員也在二月七日聯名致函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希望她邀請蔡英文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登輝訪美,江澤民原未激烈反應

此一倡議公開拋出後,雖然因為掌控聯邦眾議院多數的民主黨反應冷淡,未造成太大的衝擊。但相關的舉動及各方對可能「替代方案」的討論──包括蔡英文至康乃爾或其他華府外的名校公開演說、利用出訪友邦的機會過境華府,甚至援引《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推動我外交部長或國防部長在華府短期停留,或從事非公務活動。

這些動作使得一九九五年至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的場景,又在許多人的腦海中浮現。由於台海飛彈危機距今已超過二十年,使很多人未曾注意到,當年北京對李登輝總統訪美的態度,並非一開始就十分強硬,而是在李登輝訪美結束,相關政治效應浮現後才出現劇烈轉折。

九五年五月二十二日美國國務院宣布,柯林頓(Bill Clinton)決定允許李登輝到美國進行私人訪問後,北京高層雖因感到被騙而震怒,決定推遲國防部長遲浩田訪美,但並未立即採取強硬行動。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仍如期於五月二十六日率團至台北進行「焦唐會談」,還在二十九日簽署《第二次辜、汪會談第一次磋商共識》,約定後續「焦唐第二次預備磋商會議」和「第二次辜汪會談」的日期。

李登輝破例獲簽證訪問美國時,北京強烈不滿。(圖/BBC中文網)
李登輝破例獲簽證訪問美國時,北京強烈不滿。(圖/BBC中文網)

北京思維仍受飛彈危機主導

在華府公開宣布將同意李登輝訪美後的一段時間內,北京為何沒有激烈的反應?迄今仍無充分的解釋。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當李登輝獲知訪美可望順利成行時,曾透過兩岸檯面下的密使管道,事前知會北京有此行程並進行溝通。

北京態度出現大轉折的關鍵是當年七月中所舉行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會議。據傳時任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與副總理兼外長的錢其琛都被迫在會中「自我批評」;北京高層隨即決定強硬以對,開啟長達九個月、連續七波的文攻武嚇。

當時促使北京決定強硬以對的考量,時至今日仍主導北京的思維,包括:一、北京認為李登輝推動的體制變革與本土化,在體制上逐漸把台灣與大陸割離;而國民黨內「統派」影響力下降,使北京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揭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