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翻轉教育-看見台灣新契機

2016-04-02 05:50

? 人氣

十二年國教所引起的爭議並不小,「快樂學習派」和「精英理論派」雙方不斷交戰,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大局面的更動,但我們仍可問問自己想要些什麼?

十二年國教所引起的爭議並不小,「快樂學習派」和「精英理論派」雙方不斷交戰,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大局面的更動,但我們仍可問問自己想要些什麼?

「噹!噹!噹」,早修的鐘聲響起,你睡眼惺忪的在桌上醒來,迎面而來的是一張數學練習卷和國文默寫填空。昨晚,為了準備考試,你只睡了5小時,一想到今天的課表八堂全是學術課程,放學又得準時到補習班報到,打從心底的無助感油然而生,但你知道你並不是少數,全台灣各個角落的學生,都和你一樣,在為未知的未來奮鬥,「這樣讀?真的有意義嗎」你問著自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一二年,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原則占據各大媒體的版面,正反雙方在網路、校園、平面媒體等各大管道,都掀起了一波論戰,一端是憤而不平的「精英主義派」,他們擔心,免試後的教育,會逐漸走向平庸化,精英主義不再復存;而另端是「快樂學習派」,他們希望教學正常化,任何形式的成績、比賽都該被消滅,為的是「適性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

這兩股徹底相反的力量,卻仍圍繞著同樣的主題在轉,那就是「考試」。教育改革的呼聲,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現了,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做出的改變往往無法對症下藥、遏除弊病。學生、老師、家長到底該做什麼改變,才能幫助下一代更適應未來社會、面對未來變遷?拿掉「明星學校光環」後,學生的動機如何?對於教學是否有幫助?都有待時間來做見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除了培養學生「會考試」的能力外,應該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核心能力值得被重視

一、搶救「無動力時代」

老師在講台上,賣力的講解著數學習題,底下的同學眼神中卻只剩空洞,甚至有些人早已開始養精蓄銳、拿出手機開始神遊。一堂50分鐘的課程,老師與同學間沒有互動、沒有對話、更沒有交集,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指出,過半數的國中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動機並不強烈,在課餘時間經常、主動閱讀課外讀物的比例僅有三成,更有八成的老師同意,在不考試的情形下,同學並不會主動念書。但奇特的是,台灣學生於2012所做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施測中,數學科全球排名第4,總排名全球第13名,優異的成績,顯示了台灣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學術表現佳,但學習動機卻往往差強人意。「學習」,是否只淪為一種機械化、毫無樂趣的「例行公事」?

二、免試了,然後呢?

筆者為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第二屆白老鼠,對於此政策備感憂心,不少學者也都直指,這僅僅是換湯不換藥。每間公私立國中,都極盡所能的將孩子的比序成績往上拉高,體適能一測再測,約半數的同學都能成為幹部、各式新奇的競賽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到了最終,關鍵仍在於比重30%國中教育會考,仍然是以成績作為入學依據,不禁讓人質疑「邯鄲學步」是否在台灣重現,學習歐美的教育模式,只學了光鮮的皮毛,內裡卻破了個大洞。而家長們對於未來的恐慌,卻造成了一筆新商機,補習班開了各項證照、語言訓練班,補「閱讀能力」、「科學素養」逐漸成為慣例,同學們的壓力不增反減,繁重的學校課業加上各項才藝,心裡的苦只能拼命往肚裡吞,爸媽在經濟上的負擔更是沉重,究竟是多元入學,還是多「元」入學呢?

三、快樂學習的迷思

「成績普通就好,我希望孩子能快樂學習!」許多開明的家長,往往將這句話掛在嘴邊,的確令人稱羨,有對「貓爸貓媽」而非「虎爸虎媽」,但快樂學習這件事,真的存在嗎?許多站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他,快樂學習往往只有「快樂」,而沒有「學習」;就如同所謂的戶外教學,往往只是人物場景移動到了戶外,卻沒有絲毫學習的氛圍,眼見同學們紛紛拿出新款Iphone、PSII在戶外「學習」,實在令人擔憂。因此,除了「快樂學習」、「考試獨尊」的教育模式都不能正確貼近生活,應該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用何種方式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培養自律、自主學習的能力?都有待社會各方的建言。

四、亞洲v.s.歐美,教育大不同

筆者並不認同許多同學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真羨慕歐美學生都不用念書,三點下課就好。」這句話暗藏著相當程度對教育體制的不熟悉。在探討任何議題前,都必須考量國情、風俗文化上的差異性。戰後,韓國、日本、台灣、中國等這些東亞國家,透過「有效、密集的教育」,進行「壓縮的現代化」。把歐美國家二、三百年才能達到的現代化歷程,透過教育體制,在五十年內就壓縮完成了。透過升學淘汰機制,很有效率的讓學生能夠透過「苦讀」來跳脫傳統的社會階級,因此,在父母年輕時的世代,他們清楚的知道教育是帶來財富的最快捷徑,即使辛苦,也能努力維持學習動機。

但將時間軸拉回現在,台灣已可列為已開發國家的一員,在各項基礎建設、社會福利上都有相當的進展,經濟也已達到成長停滯的時期,學歷通膨、念大學並不一定能確保未來豐衣足食。社會多元化的同時,教育體制卻沒有特殊改變,仍以「考試技巧」為主軸,誰能考最高分,誰就是贏家。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榮譽教授佐藤學指出:面對未來,教育的目的應該改變,競爭教育要變成共生教育、量的教育要變成質的教育,有目的的教育要變成有意義的教育。與其讓孩子考高分,不如讓孩子知道認真念書不單單只是為了拿到一流大學的門票,更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學習教育足以改變自己的一生,向社會貢獻所學。

五、線上學習,無往不利

你曾經聽過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可汗學院,一個免費的線上教育網站,被許多人稱為24小時無休的貼身家教,就連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孩子都曾受惠,這個網站擁有四千多支長度約十分鐘的數學、科學、歷史等教學影片,內容涵蓋小學至大學,截至二○一三年十月止,觀看率已達三億次。

Google和比爾‧蓋茲分別贊助兩百萬、一百五十萬美金,使得可汗學院現金擴展成一個擁有四十餘位員工的中型企業,和世界各地中小學的老師合作,期望翻轉傳統課堂、革新傳統教育。而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老師的角色,從傳統的「霸占講台」轉變至「輔導學習的角色」,台灣傳統課堂約莫40人上下,老師無法兼顧每個孩子的需求,加上十二年國教不在分數上著墨過多,導致班上同學學術能力M型化,究竟該教得多難,始終沒有良好的決策。但透過線上教育,學生可以在家先行預習,在課堂時間與同學討論、做練習題,因為面對全班的授課時數的減少,教學可以更個別化,重視每個孩子的適性發展。

如何讓孩子自發地學習呢?(圖/LucéliaRibeiro@flickr)
如何讓孩子自發地學習呢?(圖/LucéliaRibeiro@flickr)

但可汗平台上的教學資源大多使用英語來錄製,台灣的孩子想要善加利用這項資源相當窒礙難行,因此,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於2012年10月將「可汗學院」引進台灣,提供在地化的課程、習題等,期望能提供免費的「均等、一流」的教育機會給每一個人,而截至2015年3月止,註冊人次已達17萬人,並持續增加中。

結語:教育的本質,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人,儘管十二年國教所引起的爭議並不小,「快樂學習派」和「精英理論派」雙方不斷交戰,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大局面的更動,但我們仍可問問自己想要些什麼?想要成為醫師、律師、會計師?抑或是麵包師傅、作家、文創工作者?跟隨你心中最純真的聲音向前走準沒錯,「夢想這條路,跪著也要走完。」對吧?

*作者為花蓮高中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