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興專文:我的表弟─四十年回不了家的林毅夫

2019-05-15 05:50

? 人氣

圖8,林毅夫赴美後給作者的信函。(李建興提供)
圖8,林毅夫赴美後給作者的信函。(李建興提供)

(七)東京的再會

1986年, 林毅夫在完成芝大的學業後第一次來到東京,相隔七年的再會我們似乎忘掉了彼此間的爭執,徹夜暢談中仿佛回到了少年時光,或許有些是幸運吧!我開始相信他的所做所為是理智的。我表弟本來有考慮來東京大學做一年間的後博士課程研究, 不過實在沒有他所想學的, 所以選擇去了耶魯大學;不然的話, 兄弟間有較長的溝通時間, 或許我能提早理解他的研究將會對日後中國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有,在這次的見面我發現他有驚人的記憶力,不僅精通中國歷史,對日本歷史也很熟悉。泉嶽寺在我家附近,裡面有淺野長矩及赤穗義士之墓,是日本國定史跡,歷史事件是發生在江戶時代的1702年12月14日,四十幾位義士為一年前主君淺野的含冤而死報仇,殺死仇家, 以其首級祭祀亡主英靈, 雖然是一忠義之舉, 還是被當時的德川幕府判決全員要切腹, 後屍身陪葬主君於泉嶽寺。每當臺灣的親朋來訪,我都會帶他們去泉嶽寺參觀並作簡單的介紹,讓我驚訝的是我表弟竟然比我更熟悉那段歷史,反而是他在作講解,連義士的人數應該是46位而不是47位元等細節部分,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不用說, 當年他到大陸各地旅遊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情形吧!                       

圖9,1988年林毅夫與作者的母親和孩子。(李建興提供)
圖9,1988年林毅夫與作者的母親和孩子。(李建興提供)

當時我表弟在美國已有工作並有相當的收入,我曾經建議不如就留在美國繼續發展算了,不過他還是沒有改變要為中國奉獻的初衷,翌年,在耶魯大學研究後就舉家返回中國大陸,任職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他還在國外的大學兼任客座教授, 出國的機會很多, 每路過東京順道來訪, 在歡談中看來一切都相當稱心如意。

沒料到1989年爆發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似乎又要返回到那暗黑的時代,我表弟聽説也遭到了一些麻煩,有一陣子無法出國,還好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沒有改變,不久就能復出,2,3年後又有機會來到東京,他看來是有點疲憊。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巔峰,我對我表弟說「你看!日本是這麽的繁榮,社會是這麽的有秩序,人民又是這麽的勤奮,中國怎麽能跟人家比呢?」,他不服氣的回答說「八,九十年前,有一位歐美作家在書上描寫當時日本工廠的情況,工人是那麽的骯髒與懶散,談到這個國家怎麽會有前途呢?」,就是這樣他對中國的未來總是抱著無窮的信心與希望。

(八)中國的奇蹟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上世紀80年代,經濟狀況還相當的不穩定,市場經濟的部分導入是刺激了經濟成長,不過因為過度通貨膨脹的關係,卻造成了社會的不安與混亂;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轍,又恢復到原來的計劃經濟,而此政策又讓激發起來的經濟成長變得死氣沉沉。決策當局不斷的遊走在市場經濟或是計劃經濟的困境中,而市場經濟所導致的社會不安與混亂則是越來越嚴重,天安門事件也就是在這背景下發生的,西方媒體包括日本在內評論中國經濟混亂的原因,不是市場經濟的導入不徹底,就是社會制度的不合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