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興專文:我的表弟─四十年回不了家的林毅夫

2019-05-15 05:50

? 人氣

針對歷來的經濟學是以先進國家的構造為藍圖,林毅夫立足於他2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從2009年開始倡導他所定名的「新結構經濟學」,是主張根據各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從開發中國家有什麽(也就是要素稟賦),和能做好什麽(也就是比較優勢)著手推動一個國家的發展。2011年他正式在耶魯大學著名的庫茲涅茨年度講座上發表, 2012年在世行任期結束前,以『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經濟發展與政策的理論框架』一書由世界銀行出版社出版,書的推薦文之一寫到「世界銀行一直致力於實現一個沒有貧困的世界。在這部傑出的著作中,其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設立了一個讓這個夢想成為現實的經濟路線圖。…」。這本書的價值, 如同他的1994年著書『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所激發起的中國經濟的高度成長, 也將會帶動世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經濟騰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12 ,2017年8月作者在北大林毅夫的辦公室。(李建興提供)
圖11,2017年8月作者在北大林毅夫的辦公室。(李建興提供)

雖已屆退休年齡,2015年年底林毅夫又在北京大學成立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推動新結構經濟學研究的深化,傳播和運用,並擔任2016年才成立的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的院長。去年他與塞勒斯汀・孟加教授合著的一本書『戰勝命運-跨越貧困陷阱  創造經濟奇蹟』,是為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精心的勾畫了一通往繁榮的實用路線圖。有3位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寫了推薦文, 其中之一寫道「這部力作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一個國家不需要發展到相當程度才能實現經濟增長, 以色列對內蓋夫沙漠的開發和馬裡生機勃勃的芒果業就是最好的證明。歷史上也不乏關於經濟在教育貧乏和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下實現起飛和持續增長的鮮活例證。」

(十)結語

回想半世紀前當我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我表弟就有大志,想要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做一番轟功偉業, 當時想像他未來的職業不是軍人就是政治家,我猜他也是抱著同樣的念頭吧!才會有日後的投筆從戎之舉。實在不敢相信今天竟然是以一位世界馳名的經濟學家,不僅對中國大陸,對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也都做了莫大的貢獻。他的足跡已走遍了世界各角落,且特別樂意到那些需要他幫忙的地方,比如非洲等開發中的國家;遺憾的是卻還不能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台灣去奉獻自己。

1979年5月16日的事件尚未解套,然而沒有那一天的決行就沒有今日的林毅夫,為了理想的實現,在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的情況下,那天晚上他要拋妻別子,要離開老父老母與親朋們,要離鄉背井去那更貧困的地方,要在黑夜裏冒著生命危險游泳到敵岸。時代是在改變,兩岸間雖然還有相當大的對抗意識,但比起半年世紀前的敵意是降低了許多,人民間已可以自由往來交流,如果處在今日當年的事件就不可能發生。臺灣人民的意識形態是有相當大的變化, 但是事件至今已將近40年,我表弟是否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 顯然已不是甚麼法律問題, 而是純粹的政治考量,看來只能期待兩岸間的緊張關係能有所改善罷了!

*作者李建興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東京大學醫學博士,醫療法人社團仁平會理事長,平和島整形外科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