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人權非垂手可得,歷史勿重蹈覆轍」陳建仁:借鏡德國、以色列推動轉型正義

2019-01-27 18:21

? 人氣

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這是台灣連續第4年舉辦紀念活動(簡恒宇攝)

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這是台灣連續第4年舉辦紀念活動(簡恒宇攝)

1945年1月27日,規模最大的納粹集中營「奧斯威辛集中營」被蘇聯紅軍解放,聯合國大會在2005年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之際,決議每年1月27日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而我國自2016年起舉行紀念活動,副總統陳建仁今日出席致詞時稱,我國正走在轉型正義的道路上,應學習以色列有包容心和膽量,把傷痛轉化為教育素材,也要像德國學習坦然面對歷史,挖掘真相的果敢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00萬不只是個數字」台灣連續第4年紀念

這是台灣連續第4年舉辦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活動,由以色列和德國駐台外交代表機構「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及「德國在台協會」主辦,並邀請副總統陳建仁與會致詞。「看到大屠殺的歷史,深刻體認歷史不能被遺忘,也真確明白人權奮鬥的過程相當艱辛」,陳建仁表示,台灣不僅有全亞洲第2座猶太大屠殺和平紀念館,強調我國願意且盡力與國際社會,並肩捍衛自由、民主、人權。

20190127-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副總統陳建仁。(甘岱民攝)
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副總統陳建仁出席致詞。(甘岱民攝)

陳建仁提到,自己曾造訪德國納粹占領波蘭時建造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以及以色列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表示當年遭到納粹屠殺的600萬人不單只是個數字,「而是600萬條寶貴生命與光明希望」。他還說,德國在戰後選擇用誠實開放態度,審視這段歷史,「不僅還原史實、承擔責任,更不斷在教育中強化對大屠殺的省思,明確把仇恨罪入法」。

20190127-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德國駐台代表王子陶。(甘岱民攝)
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德國駐台代表王子陶。(甘岱民攝)

「曾見證種族滅絕的世代,與幾乎無法想像那些恐怖日子的世代之間,產生了鴻溝」

陳建仁強調,正在進行轉型正義的我國,應該借鏡德國、以色列的態度,「學習以色列將歷史傷痛,轉化為教育素材的包如與膽量;學習德國坦然接受過往歷史的黑暗面,致力挖掘歷史真相的堅毅與果敢」。德國駐台代表王子陶(Thomas Prinz)稱,台灣連續4年舉辦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活動,凸顯台灣想要搭建連結不同世代的橋樑,警惕今日與未來世代。

王子陶表示,隨著倖存者逐漸辭世,「曾見證種族滅絕的世代,與幾乎無法想像那些恐怖日子的世代之間,產生了鴻溝」,而舉辦紀念活動,不僅成為連結不同世代的橋樑,同時連結同個世代的不同民族,台灣舉辦紀念活動之舉,顯示與其他自由民主國家並列,也持續做為該區域維護人權的典範。以色列駐台代表游亞旭(Asher Yarden)則直言,倖存者經歷的傷痛無法被撫平。

20190127-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以色列駐台代表游亞旭。(甘岱民攝)
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以色列駐台代表游亞旭。(甘岱民攝)

德國代表肯定台灣建立橋樑 游亞旭:教育是可行之道

游亞旭說,由於不可能彌補猶太大屠殺造成的傷害,因此能做的就是教育,「利用每個機會灌輸並強化將人類導入正途的道德指南,避免再次屈服最深、最黑暗的本能。因為有這樣的認知,台灣3年前開始加入國際行列,同聲呼疾對人權與民主價值的承諾,共同緬懷猶太大屠殺並記取教訓,而連續4年舉辦此活動,成為台灣引以為傲的標誌。

20190127-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點燈儀式。(甘岱民攝)
2019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台北市可巴德猶太協會拉比譚碩彌點燃燭光祈禱。(甘岱民攝)

這場紀念活動邀請台北市可巴德猶太協會(The Chabad Taipei Jewish Center)拉比(Rabbi)譚碩彌(Shlomi Tabib)點燃紀念燭光,並吟唱猶太祈禱文《銘記》(Yizkor)。該猶太協會理事長方恩格(Ross Feingold)表示,感謝副總統陳建仁出席活動,讓台灣大眾能更了解活動重要意涵,對於台灣持續出現以納粹意象、符號作為商業噱頭和政治比喻的現象,希望政府能夠強化相關教育。

納粹符號事件層出不窮 猶太協會呼籲強化教育

方恩格說:「我們呼籲執政當局及教育部,能在大屠殺與相關歷史、種族、人權議題上加強台灣人民的知識、推行全民普及教育,以提升台灣人民的國際形象。」另外,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Robin Ruizendaal)自2012年出版的書籍《悼念》(In Memoriam)獲得靈感,製作名為《我有名字》(I have a Name)的偶戲,紀念因猶太大屠殺逝去的幼小生命,除了台灣,還在德國、以色列、土耳其與南非演出。

羅斌強調,猶太大屠殺奪走的不僅是成年人的性命,還有無數猶太孩童因此喪命,而《悼念》紀錄部分罹難孩童的名單,他從中選了3名孩童,並聯絡他們的家屬,取得相關資料與許可,製作偶戲。羅斌取材的3名孩童分別在1歲半、7歲和15歲時遭納粹殺害。紀念活動最後以以色列歌手莎拉哈達(Sarit Hadad)的歌曲《聽見以色列》(Sh'ma Yisrael)畫下句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