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六四黑雲壓城─從季辛吉晚年的兩本著作談起(2)

2016-02-19 06:40

? 人氣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

「新千年的新關係」

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美國變成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一面促使中國與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從「結盟」──「對抗」──走向關係正常化,一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國際角色的不斷擴大,江澤民與克林頓也使中美關係再一次走向「和解」。1997年江澤民訪問華盛頓,1998年克林頓訪問北京,兩位領導人都熱情洋溢,結束了美中兩國將近10年的對抗氣氛。「江澤民任期結束成為中美關係的重要轉折點」。季辛吉表示:「之前,中美對話的首要話題是中美關係本身;之後,雙方的興趣開始有所交集,如果說信念還不一致的話,做法上都已經形成合作共處的模式。美國和中國不再擁有共同敵人,但也沒有形成共同的世界秩序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江澤民1997年訪美。(翻攝網路)
1997年江澤民訪問華盛頓。(翻攝網路)

「新千年象徵新的雙邊關係的開始」,胡錦濤是在中國毫無爭議崛起為大國之後首位承擔國家重任的人。「鄧小平時代是試圖彌補失去的時間,在這個時期,有一種特別吃力的感覺,……直到世紀之交,鄧小平和江澤民時期的努力才結出果實;胡錦濤主政下的中國已經不再感覺受制於向西方技術和體制學習。中國已經足夠自信,可以拒絕甚至巧妙的嘲諷美國的改革訓誡,它現在可以按照實際力量而非長遠潛力、最終戰略角色來實施外交改革。」

中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包括與美國的良好關係),獲得原材料以確保經濟的持續增長,並依「三個世界」的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情有獨鍾。「布希擔任總統期間中美這兩個大國實事求是地對待對方,任何一方都不奢望對方支持自己的所有目標,在國內治理等問題上,雙方的目標並不相容,但雙方依然在足夠多的領域找到了利益契合點,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伙伴關係意識」。例如當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時,中國馬上譴責9.11襲擊,並提供情報和外交支持;2003年,當「台灣總統」陳水扁提議以「台灣」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舉行全民公投時,「因這樣的舉動將違背美國在三個聯合公報的承諾」,布希政府官員向台北轉達了反對意見。「中美交往的範圍,標幟著中國在地區和世界事務中重新確立了重要角色。中國追求平等的伙伴關係,不再是一個弱者不自量力的要求,而是日益成為由經濟和金融實力支撐的現實」。

*作者曾任三屆立委、兩屆監委、一屆國大,現為台研會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